離開了這處攤位,孟周又在別處逛了起來。
也遇見幾個售賣各類傳承玉簡的,但孟周并沒有繼續入手的意思。
倒是各類軼聞札記,古舊典籍又買了一大堆。
實踐證明,雖然他在詢問的時候攤主都喜歡將這類典籍當成各類玉簡傳承的添頭,不會單獨售賣因為價格太低,叫不上價,貴了沒人要,賤了攤主自己不樂意。
但只要他鐵了心只買這類書籍,攤主也絕對不會說“不賣”。
而且,價格還賊低,至少,以他現在的眼界來說,確實如此。
逛了一圈,將能入手的書籍全都入手了一套,總共也才用出去一枚上品靈石。
在這過程中,孟周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套路,凡是涉及修煉的,無論是法術還是別的秘術,又或者某些職業技能,都是被攤主提前刻錄在一次性的傳承玉簡之中。
購買者使用一次之后,傳承玉簡就會破碎。
雖然攤主并不會與顧客訂立“禁止擴散”的契約,但在購買者將玉簡中的傳承法真正掌握之前,是不可能將其中信息清晰、準確的轉錄到玉簡中拿去售賣的。
另一方面,在其本人都沒有準確掌握的情況下,是無法用指道心立誓的方法給他本人制作的傳承玉簡做“安全背書”的。
而在這種黑市交易中,特別是這類修行法門,安全性重于一切。
所以,雖然沒有“禁止擴散”的限制,但這樣的方法卻實際上在短時間內確保了攤主在三川塬這片區域、在這類法門上的獨家壟斷性。
等到其他購買者陸續學會并掌握這些修行法門,最美的頭湯早就被第一個售賣者喝完了。
接下來,就是這類修行法門的價格大跳水。
不說爛大街,和白菜價也不會差太多。
反正有靈石就能買。
仔細想想,所有修行法的擴散,其實都遵循著類似的規律。
哪怕最嚴格的指道心立誓,只要獲得傳承的人數足夠多,隨著時間流逝,這類法門總會慢慢的擴散開來的。
最典型的例子,當一個人即將壽終正寢、身死道消之時,道心誓言的約束性也就和沒有差不多。
到那時,傳不傳播,只在于立誓者本人內心的道德堅守了。
自己通過張衛在和信樓那里購買的,記錄了足足十二中二階法術的傳承玉簡,總價值才也才花了一百顆中品靈石,也就是一顆上品靈石。
難道是穿墻術、云雨術、和風術、焚江術、落雷術,甚至是望氣術、震魂術的威力和檔次不夠嗎
只能是因為這些法門早就擴散開了,只要多費些心思都不難找到。
而且,因為充分競爭的關系,價格也都不太高,要是不將它們“打包”在一起,連一顆上品靈石都賣不出來。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花“重金”購買了兩枚傳承玉簡之后,孟周就沒有再出手,哪怕他對其中一些傳承玉簡也頗為眼饞。
孟周知道,只要這個黑市交易持續下去,這類傳承玉簡的數量就會越來越多,價格也會越來越低。
與之相應的,便是那些記錄在紙質書本上的各類軼聞札記。
大家搜求這類典籍的目的是為了增廣見聞,通過大量的提升認知。
對于其中某篇某頁某段內容的真實性并不苛求,售賣者也不會閑得蛋疼在這種信息上造假。
價格也都不太高,這就是個走量的買賣。
這靈石便是讓孟周來掙,他都嫌太費精力。
混在人群之中,大家都帶著遮掩身份的黑泥面具,孟周在一個個攤位前閑逛。
他的心里很自然的就傳承玉簡和紙質書籍展開了一些發散性的聯想,散漫無拘的思維不由得越飄越遠,孟周莫名的想到了卓遠。
自己從他那里購買到的三門潛行法術,還有一門影殺劍典,他給出的全都是紙質典籍。
他要是有心,當場就能將它們進行復制然后去別處發財。
而他自己,也沒有讓對方用指道心立誓的方法為兩本典籍內容的真實性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