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周手指在那一個個繩結之上滑過,通過其中靈性的變化起伏,孟周真切的感受到了在那段自己都無法追憶的時間內,思緒的變化起伏。
他也這才恍然,彼時的自己,并不是真的一念不起。
只不過,那些念頭的變化,過于抽象隱晦,完全無法用任何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他的所謂追憶,并不是在復原當時情境,而是一段被語言文字具象加工過的信息意象而已。
一旦這信息意象超越了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極限,他便也“記不起來”了。
這和人的夢境何其相似。
在夢中,各種真實無虛,刻骨銘心的感受,可當夢醒的那一刻,立刻去追憶回溯,卻發現,越是追憶,那些痕跡便消失得越快。
最后,最多還能有一個模糊籠統的感受,更多的情況,是空空如也,什么也想不起來了。
那是真的忘記了嗎
不過是詞窮了,超出了由語言文字構筑起來的認知基礎,表達不出來罷了。
“我們認知中的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確定的語言文字組成的一個個定義、一個個概念形成的。
這是我們認識、理解萬事萬物的基礎。
不僅認識世界,便是內視自我,要去認知、去理解,都脫離不了一個個概念定義的束縛,因為這是基礎。
脫離了這個基礎,世界就變得無法理解,光怪陸離起來。”
“而真實的思維活動,如流水起伏,如煙云聚散,既絲滑流暢,又變幻不定。
再準確的概念定義,再精妙的語言文字,都有其所不能觸及的盲區。
當我們習慣了這個這由語言文字、概念定義構成的演繹世界,這盲區,便也成了我們認知所不能觸及。”
“語言的極限,便是認知的極限。”
“凡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都是無法被理解的。”
讓孟周感覺驚訝又新奇的是,繩結之法,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他手中這些繩結中,沒有語言,沒有文字,只有靈性的聚散變化。
當他手指觸摸,將這些靈性的聚散變化印入心中,并不需要將它們轉譯成語言信息去理解,而是可以直接感受到其中承載的信息流動。
它將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幽微思緒,給具現了出來。
若只是如此,這似乎也并不值得如何大驚小怪。
因為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起到相似的效果。
比如繪畫,比如音樂,比如某些怪誕的行為藝術。
相同的是,要解讀其中蘊藏的密碼,都有著極高的門檻。
真正讓孟周為之驚嘆的是,用這樣的方法,將萬事萬物,大至天地萬象,細至微粒塵埃,顯明如日月山河,幽微如人心念頭,都被一根繩統合起來,并將之全部與修行關聯上。
或許,繩結之法也并不能窮盡一切表達,依然有其極限,但這種將紛繁萬象全部統合轉化到一個體系之下的能力,卻真的是
“太棒了”
孟周心中忍不住的贊嘆。
這和“萬物皆數”、“萬物皆波”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萬物皆可繩結。”
越是琢磨,孟周便越發意識到此法的巨大價值。
心中想著,孟周拿著繩靈輕輕一抖,將現有的那些繩結全部抖散。
嘗試著重現剛才的感覺。
一開始,還有些困難,但很快,將繩結之法掌握到已經融入本能的孟周,找到了那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