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如意和溫媽媽走回大廚房時,外頭天光已大亮了。
薄薄的陽光灑在院子里,也算增添了一兩分暖意,殘葉被風吹動,落到西面擺放的大石磨上。
香菱坐在廚房門口,她已經把早上的羊湯燴面熱了,左顧右盼,正等著她們回來吃。
聽聞沈婆子吃癟,史如意因禍得福還得了太太的賞賜,香菱抱著碗筷大樂,忍不住發出吃吃的笑聲。
千言萬語化成一個字
“該”
好在沈婆子不在大廚房,也不知道是不是回屋子生悶氣去了,否則沈婆子看到香菱幸災樂禍的面孔,指不定沖上來撕了她的嘴。
史如意匆匆咽下最后一口面條,捧起碗喝了羊肉湯順下去,她搭了凳子,就要開始準備二少爺晚膳用的老火靚湯。
不為別的,這老火湯講究慢火煲煮,“老”這一字就老在時間。
厚底的砂鍋,先用中火煮沸,后用小火慢煲,前后足足要花費三四個時辰,這靚湯才算是成了。
她只有從現在就開始煲湯,才能勉強趕上晚膳。
好不容易有機會在太太和二少爺面前露一手,她得把握好了。
史如意讓香菱幫忙,從墻上掛著的麻袋里取了一小筐干茶樹菇,去了根部,剪成小段泡發在溫水里。
又將紅棗去核,無花果和枸杞洗凈,放在一邊。
這不同的時令煲不同的湯,都有講究。
春天嘗紅蘿卜玉米扇骨湯,清心潤肺,夏季喝冬瓜排骨湯,解暑清熱,秋季品陳皮老鴨湯,利水祛濕。
到了冬季,便要飲這茶樹菇土雞湯,既是補湯也是藥膳,男女皆宜,最是滋補不過。
尤其是食欲不振的人,飯前把這湯喝了,補身又暖胃。
“寧可食無菜,不可餐無湯。”
嶺南人民對于煲湯的喜愛程度,由這句歌謠便可見一斑。
土雞是廚房中常備有的,這年頭還沒有飼料雞一說,集市上賣的雞都是農家放在戶外散養的,除非是專門留來下蛋的母雞,否則都是養到八九個月大便捉出來賣了。
只有用真正的土雞煲湯,味道才會鮮。
史如意切了姜片,和雞肉塊一起下鍋焯水。
水滾后去掉表面浮油,將雞肉撈出,和其余配料一起放入砂鍋中,加水合蓋。
爺爺小時候手把手帶她廚藝時說過,這菌菇和果實都是植物的精華,生長時吸收了天地元氣。
茶樹菇、無花果、枸杞和紅棗,四種無一是藥,和土雞放在一起煲湯,卻有健脾養胃、促進食欲的神奇效果。
這就是食物的神奇之處。
她幼時還懵懂,但爺爺這份對于自然的熱愛,對時令和食材的尊重,已經潛移默化地傳給了她。
史如意蹲下來,給爐膛里添柴鼓風,調成適宜的中火,這才松了口氣,站起來捶腿伸懶腰。
煲湯的火候是頂重要的一件事。
一樣的材料步驟,各人做出的味道卻不盡相同,秘密就出在這對于火候的掌握上。
砂鍋乖乖地呆在爐上,熱氣裊裊,湯水滾動的細微咕嘟聲是寧靜的白噪音,聽得整個人都放松下來。
溫媽媽和香菱在鍋頭忙碌著準備主子們的晚膳,這樣的時光,愜意得讓人覺得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