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漢就是后來的山西節度使,原來的太原太守,劉和所建立。北漢本為后晉之領土,但是劉和后來發現后晉居然投靠了遼國外族人,所以憤然宣布獨立,維護漢人正統。劉和在太原立足多年,官聲極好,而且由于有云龍偶爾為他出謀劃策,并且拉攏了很多正道、散修的修真者作為后援,震懾了那些暗中圖謀不軌的修真者太原多年來也是埋頭苦干、潛心發展,潛力頗為強大劉和宣布獨立后,積蓄多年的實力一朝爆發,連后晉也要避其鋒芒,被他將山西和河東一部獨立了出去。
而且,劉和多年來內修德政、外連諸侯,這一獨立,周圍立刻群起響應,劉和以“維持漢統”的名義,北拒后晉、遼國,西抗鮮卑,東有長江天險隔離敵國,南連后蜀、南平、南唐。更令天下人震驚的是,劉和為了獲取漢人國家的支持,向天下宣布“只圖自保,永不稱帝”,表示自己只是為維持漢人正朔,并無野心,所以只稱“后漢”,而且沒有國主,只稱“漢軍”,劉和這個最高領袖,也自稱漢軍大帥,并提出“社稷神器,有德者居之”,如果以后天下共主出現,后漢自當舉國歸順,不動一兵一卒。
周圍的漢人國家得到了這個承諾,也很滿意,這個時代可不比后世,講究的是“吐然為諾、信義為先”,一個不講信義的人,也不會得到天下人的認同。畢竟爭奪天下的勢力少了一個,對大家都是有好處的,而且北漢處于對抗后晉和鮮卑、遼國的前線,也承擔了最大的壓力,有北漢在前面頂著,其他國家也可以在沒有外部干擾的情況下爭奪天下、分出勝負,所以其他漢人國家都對北漢表示了支持。
后蜀孟氏唐末,王建據有西川,后又取東川。903年,受唐封為蜀王,占地北抵漢中和秦川,東至三峽,907年,王建稱帝,建都成都,國號蜀,史稱前蜀。后唐同光三年925,后唐莊宗派兵攻滅前蜀,任命董璋為東川節度使,孟知祥為成都尹、西川節度使。孟知祥訓練兵甲,后攻取東川,殺董璋933年,后唐封他為蜀王、東西川節度使。次年,孟知祥稱帝,建元明德,重建蜀國,史稱后蜀,仍都于成都。同年,知祥死,其子孟昶繼位。
后蜀占據了四川一部,其國主只顧在巴蜀天府之國享樂、沒有進取之心,所以只能以巴蜀的險峻山勢作為天然屏障,抵御周圍的攻勢,其國力只能自保、不能擴張,背后的支持者乃是以蜀山派、青城派、天師道為首的四川各大正道修真門派。
后楚馬氏占有潭今湖南長沙、衡今湖南衡陽諸州,被任為湖南節度使,進而占有桂管的梧、賀等州廣西、貴州一帶,最后自稱大楚,背后的支持者是以南方魔教為首的魔道和西南旁門勢力,由于與正派間素有爭執,所以后楚與后蜀之間也一直摩擦不斷,大戰不起、小戰頻繁。
南平高氏907年,高季興被任為荊南節度使,駐守江陵。同光二年924后唐封他為南平王,所以荊南又稱南平。高季興割據后,南平僅占有荊今湖北江陵、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3州,位于后蜀、后楚、后晉的夾角,地盤、實力也最為弱所以只有向四周稱帝各國稱臣,求得賜予,這才能維持統治,一直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生怕某一天被其他國家攻破,身死國滅。
南平背后的支持者乃是以玉佛寺為首的佛門勢力,由于佛門主張慈悲、不殺生,所以南平也是舉國信佛,不興刀兵,周圍國家也因此對沒有威脅的南平很放心,所以也有默契的維持了南平的穩定,所以南平算是亂世中少有的和平之地。
昨天上一天一宿的班,今天又幫同事值了半天的班,忙得回家倒頭就睡,七點才起來,緊趕慢趕的忙更新,先發上來一章。查資料挺費勁,編起來更傷腦筋,如龍不是歷史專業,對這段歷史也不是分得很清,大家湊活看吧,畢竟我寫的不是歷史書,主要還是要以修真界的斗爭為主。晚上還有一章,雖然晚了些,但是一天兩章的習慣不會那么容易改變的。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