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綽為保守秘密,所采取的各項措施,何樂為都盡收眼底。因此,他內心十分清楚,在場的文武百官,真正了解內幕之人,用一只手便足以計數。然而即使他們不了解詳情,也能憑借敏銳的政治直覺,覺察到趙德言這個名字背后所隱藏的不同尋常。當竇奉節對此窮追不舍,甚至誓言要揭露人證時,他們的目光中只剩下對竇奉節的同情與憐憫。
李世民亦是如此,他微微蹙眉,忽然轉向竇奉節問道“賢侄,可知高祖皇帝的登基詔書由誰執筆起草”
“乃是你叔父竇威,武德年間已被冊封為丞相,擔任內史令,高祖皇帝曾贊曰竇威,當今之叔孫通也。”
竇奉節年紀尚輕,見李世民并未直接提及趙德言,反而談論起自家叔父,冷汗瞬間滑落。他尚未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赫赫戰功,自己的一切,全賴竇氏家族蔭蔽,如今李世民提起此事,無疑是在給予警示。
縱然太穆皇后乃是他的姑母,他得以稱呼李世民一聲親表兄,且并非如何樂為般遠親五服的關系,但他依舊坐立不安。
“陛下”竇奉節終究稚嫩了一些,立刻俯首低眉,不敢直視李世民。
李世民輕輕叩擊著手中的扶手,陷入了沉思之中。
“高祖皇帝曾問過竇威,在北周時期八大柱國之中,李家與竇家并列其中,如今朕為皇帝,你身為宰相,你會覺得心中不平嗎”
聽聞此話,竇奉節如遭晴天霹靂。盡管他在官場上尚顯青澀,但正如李世民所言,祖上世代為官,他從小耳濡目染,雖不及朝堂上的那些老練政客,但在政治領悟力上,他擁有著天生的優勢。
最關鍵的是,像他們這樣連續幾代皆居朝廷高位的人家,最為明白趨利避害之道,對于朝廷危機的感知力無人能及。
“微臣惶恐萬分”竇奉節立刻匍匐在地,要知道大唐朝并不盛行跪拜之禮,朝會之時,文武大臣通常不必向皇帝行跪拜之禮。
李元嬰擺了擺手,笑容猶如春風吹拂“你先祖竇毅當年也曾如此惶恐,他曾對我太上仙宗之主言道,竇氏一族在漢時便是皇家姻親,至北魏更是有三位皇后出自其門,待到我大唐立國,尊者竇威又因血脈聯姻而得重任,在我仙門之內日夜憂慮,唯恐不能妥善履行職責可知你太上仙宗之主是如何回應的么”
此乃紫禁城中的秘聞,即便是親近之人亦不敢輕易插言。
李元嬰并未期待有人回應,續道“太上仙宗之主聞此言朗聲大笑,你以為自己是在以三朝后族的身份在我面前顯耀么關東之地的崔氏、盧氏家族與其聯姻便自視甚高,而你們竇氏世代與皇家結緣,豈非同樣高貴無比”
聽來李元嬰似乎僅是在閑談與竇奉節的宗族關聯,然而眾人皆心照不宣,他在此關鍵時刻提及舊事必有所指。
竇奉節驚出一身冷汗,強忍住不敢起身,更不敢抬頭仰視,仿佛無數利劍懸于頭頂,生死一發之間。
“罷了,既往竇氏曾極盡榮寵,那你便需加倍努力,延續竇氏的輝煌。”
竇奉節雖然畏懼不敢抬頭,但仍勉力起身,躬身退出,重新歸入群臣行列。
李元嬰見狀,嘴角勾起一絲玩味的笑容,突然對竇奉節補充道“昔年武德元年六月,你叔祖竇威仙逝,太上仙宗之主曾令我皇儲李建成帶領百官前往祭奠,望你能奮發圖強,將來也有這般哀榮。”
“此事竟可通過努力達成莫非陛下是要我去追尋死亡之道”竇奉節心中暗自思量,此刻已懊悔剛才魯莽之舉。
“圣上”竇奉節欲再度跪下行禮,卻被李元嬰揮手制止“罷了,今日朝會至此結束,我們一同外出觀摩修煉盛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