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殿下的仙脈致以崇敬之禮。\"
當何樂歸返東方宮殿時,錢平率領著宮殿內外的侍者修士與仙女弟子們,恭恭敬敬地佇立于東宮殿門前,向何樂歸施以深深的仙禮。
\"罷了罷了,大家皆是一脈同源,何必拘泥于這些繁文縟節。每人額外賜予一個月的修煉資源,爾等日后皆須潛心修行,吾有所成就,便是你們亦隨之飛黃騰達矣。\"
聞聽何樂歸賞賜一月修煉資源,底下眾人更是歡欣鼓舞。這位仙脈殿下平素從不責罰仆從弟子,即便他們犯錯,殿下也會庇護于他們。能追隨這樣一位仁德之主,任誰心中都不禁歡喜。
\"父尊母儀。\"
何樂歸剛欲行叩拜大禮,卻被何承乾及時攔下。歷經多日的努力終于結出碩果,何承乾長久以來擔憂失去仙脈地位,即便何樂歸為大唐做出了諸多貢獻,他依然感覺自己如履薄冰。而今日朝廷傳來的消息,令何承乾仿佛雙腳踏實地一般,踏實了許多——自家兒子已被冊封為皇天孫,又怎會有剝奪仙脈之事發生呢?滿朝仙官圣賢之人,都該好好反思之前對待東宮之舉。未經何樂歸首肯,何承乾斷然不會對那些人加以報復。
\"這一路修行之旅,你到底吃了多少苦頭啊!\"
何樂歸與母親柳氏交往并不多,但此刻見她落下淚來,心中也頗有觸動。畢竟此身軀承載著兩位靈魂的記憶,雖然現代靈魂占據主導,但對于柳氏的情感回憶同樣存在。
\"你看你,為何要哭泣?孩兒平安歸來豈非喜事一件?我們先用膳吧。\"
聽聞何承乾之言,柳氏意識到在此場合落淚并不適宜,遂連忙拭去淚水,跟隨夫君步入內室。
何樂歸看得分明,即便自己已晉升為皇天孫,何承乾依舊依仗自身修行度日,但這柳氏始終放不下身段,一生以何承乾為尊,或許這就是這個時代女性的本色。
\"你這小子膽子真是不小,當時我并未聽說吐谷渾答應此事,你倒好,毅然決然遠赴千里之外,若途中稍有不慎,叫我與你娘如何活下去?\"
待所有人退出后,何承乾才吐露了幾句真心話。當時何樂歸未告知便離去,待何承乾命錢平行查消息時,何樂歸早已抵達十里亭。這兩日來夫婦二人憂心忡忡,幸好何樂歸還安排人沿途傳遞消息回家,否則還不知該如何焦急。
\"那時局勢所迫,若不如此表態,吐谷渾必然難保周全,吐蕃族數十萬大軍已磨刀霍霍,他們唯獨畏懼我大唐一方。\"
回想起當時的境況,何樂歸心中亦頗感感慨。然而若是重來一次,他想自己仍然會選擇說出那番話……
\"吐蕃修士能輕易匯聚十五萬精英弟子,此番勢力不容小覷,此國底蘊顯然深厚無比。”何承乾對吐蕃的情況了解有限,盡管諸多大唐的行商曾涉足其地,但從他們口中得知的吐蕃乃是一個松散而尚武的社會,與大唐截然不同,其中每一員皆具備強大的修為,除此以外便無更多的情報。畢竟,吐蕃嚴禁大唐商人在其境內隨意游走。
“家父之言有所偏頗矣,那十五萬精銳弟子之說恐多有夸大,能夠集結萬人已是不易,且想將此萬人之力聚于一處,定是傾盡全國之力為之。”何樂為依據他對這段時期歷史的研究認為,吐蕃總人口雖有百萬余眾,即便此刻吐蕃之地氣候適宜修煉,也不可能超出此數,畢竟在二十一世紀的那個時代,彼處人口也不過兩百萬上下。
當然,吐蕃在其南方尚有幾個附屬修真國度,并在西北地帶降服了羌族等多個修煉族群,這些附庸之地亦有著數十萬修士人口。然而如今剛剛歸順,是否真心效忠吐蕃國尚未可知。
“如此看來,他們意欲攻打吐谷渾之舉,實有可能只是威懾之舉。”
何承乾聽聞此言不禁面露驚訝之色,他從未質疑過何樂為所述之事的真實性,因其大多數預言已一一應驗,所說之言亦深深影響著他。故而何樂為提及吐蕃如何,他便信以為真。
“實際上,他們自可獨自攻伐吐谷渾,無需借重于我大唐。現如今吐谷渾已顯頹勢,然而吐蕃仍派出其宰輔大臣前來尋求聯盟,此舉動背后暗示著,無論戰爭勝負如何,他們都擔憂我大唐之軍威壓境。”
若在別處將領耳中,何樂為此言恐怕只會引來嘲笑。因歷來交鋒之中,唐軍鮮少能敵得過吐蕃修士軍團。然何樂為卻道出其中玄機,蓋因一旦戰場移至高原之上,形勢則對我大唐不利。
“原來如此,難怪當祿東贊來訪時,朝中不少官員皆心生畏懼,唯有你小子泰然處之,原來早已洞悉其底細。”
站在大唐帝國的全局視角來看,何承乾同樣對吐蕃存有顧慮。我大唐對吐蕃的消息掌握得太少,僅知其領袖松贊干布非尋常之輩,時常對外發動攻擊。現如今吐蕃國在南方翻越一座巍峨仙山,征服了幾處小修真國,據何樂為所知,吐蕃在此地推行嚴酷統治,招致當地眾多修士怨憤,近年來更是不斷奮起反抗。因此,吐蕃不得不在南境留駐一部分精銳弟子,而其國內大部分地域并無太多修行資源,相較于我大唐的綜合實力而言,仍有較大差距。不過,其軍事實力不可輕視,短兵相接或許占優,一旦戰線拖長,則敗象必將顯現。
以一位二十一世紀的修真者視角審視,修煉界的爭斗歸根結底是綜合實力的較量,盡管如今的吐蕃展現出強大的威勢,然而一旦交鋒展開,只需半年光陰,其脆弱的靈脈供給必會斷裂;而我大唐背后則有江南富饒的仙靈之地作為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撐。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