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樂為聽聞祿東贊這般道貌岸然的話語,心中暗自發笑,此人先前在長孫仙子帳外謙卑如犬,如今卻在這眾人面前裝出一副正派模樣,其翻云覆雨的手段,倘若投身戲臺,必能贏得滿堂喝彩。
“敢問可是涉及哪般國事重務?”
曾太師佯作不解,面露急切之色,祿東贊則細細審視著這位前輩高人,未曾從中看出一絲破綻。雖有些商賈返回,但他們只關心營利,對于修煉者的政事并不感興趣,更別提大唐朝廷還未得知吐蕃內部動蕩的消息。
“皆因日前我國與吐谷渾宗族之間的一場紛爭,致令雙方均在邊境地帶屯駐大量修士軍隊,這對吾等雙方乃至吐谷渾均無益處。今在下受贊普之命,特意前來貴國大唐,意在共議此事,是否可將各自戍衛邊疆的修士隊伍撤離,或是后撤一段距離,以免在邊界地帶引發不必要的沖突與對立,這對于吾三族而言均非佳事。”
祿東贊之言引得一旁的大將軍由衷欽佩:人家是如何登上太師高位的?為何自己卻只能做個領軍修士?這其中的差距由此可見一斑。
分明是我方修行者勢力告急,需召回軍隊以鎮壓叛逆修士,然而話不能直說,還需讓對方感到此舉對他們有益。據情報所示,長安城中眾多官員不愿在荒原之地久駐軍隊,因其耗資巨大,即便費用由吐谷渾宗族承擔,他們仍感如剜心剔骨之痛,倒不如讓吐谷渾直接將這筆巨款送至長安,他們便可借此改善諸多事務。
“太師大人果真深思熟慮,民生為重,在下理應毫無異議,隨同大人一同撤軍。然在下僅是一介吐谷渾都護使,于此地尚可插言一二,若涉足長安皇宮之內,恐難以插足其中。故懇請太師大人寬限些許時日,在下即刻修書一封,火速派人送往皇城,請示圣上之意。”
曾大人微微沉吟,隨后便施展開了一套太極劍法,此情此景之下,他所提及之事非同小可,關乎著邊陲戍衛軍與吐蕃境內的勢力交錯,而作為吐谷渾都護府的大能者,他的權柄雖重,卻也不能擅自決定如此重大之事,唯有親自處理,至于最終結果,則需仰仗仙廷的裁決。
對于曾大人的回應,祿東贊早已料及,但他并未表露出不滿之色。“曾大人所言極是,在下自仙京長安而來,自知貴方行事之道。然兩界兵馬常駐邊界,摩擦之事難以避免,近日已有兩位弟子隕落于此。即便吾等無意撤離,是否可考慮將兩界兵馬各后撤五十里之地?此舉既能避過此處險惡之地,對于貴方而言,即便在高原之上退避百里,吐蕃之地仍盡收眼底。”
然而,祿東贊提出的新方案并未得到曾大人的首肯。曾大人堅稱:“此事關系重大,屬下實無權限裁斷。邊防戍衛大軍平日受屬下指揮,然此類攸關全局之事,必待仙皇旨意及兵部玉牒雙重指示方可執行。屬下即刻以靈鴿傳信,請速報皇上知曉,即便速度再快,往返所需時間亦需月余。”
祿東贊對此事竭力爭取,奈何曾大人始終堅持以職權未至為由拒絕妥協。簽署一份和平協定固然無關緊要,關鍵是雙方軍隊能否各自后撤五十里,以便雙方有充足的緩沖時間。否則,若兩軍持續僵持于邊境,猶如猛虎窺伺獵物,一旦稍有疏忽,恐怕便會成為對方吞噬的目標。
此刻,祿東贊無奈之下只能退一步尋求簽訂盟約,協議規定雙方不得侵犯彼此疆域,并承諾世代友好。當他提出這一建議時,旁立的呼延大將軍感到無比屈辱——此舉無疑示弱于人,承認雙方實力相當,以往吐蕃尚能威懾敵手,如今卻被迫主動提出此議,相較之下,仿佛矮人一頭。
然而現實便是如此,祿東贊別無選擇,只能寄希望于能與曾大人達成這份脆弱卻又至關重要的修真同盟。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