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機房也跟其他建筑物的性質不太一樣,機房有其他幾個名稱,叫功德屋,愛心房,愛心教室,是外邊的大老板出資建設的。
當然,兒童村也有出錢。
愛心教室這種建筑物,原本就是兒童村為了新建教室,自身投入有些大,而想要盡早將事情辦成,就邀請外邊的大老板出錢。
大老板們也不是傻子,沒好處的事情不會干。
誠然,資助兒童村修建教室是足以揚名的善舉。
可是一般大老板即使再有錢,再愛面子,到了關鍵時刻,卻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不過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老院長也是見多識廣,是個有本事的人,很快就想出了讓大老板心甘情愿掏錢的辦法。
常規教室大小一般在五六十平,而在農村,一間五六十平的平房也就兩三萬材料費和人工費。
老院長讓老板出兩萬建耗費三萬的愛心教室,剩下的錢兒童村里出。
并且老院長又聯系一些相熟的老板,先搞幾個項目出來,讓其他老板跟風學樣。
其他老板一聽確實有人樂意掏錢,而且兩萬塊就能建成總花費在三萬的愛心教室,名頭都是他們的,那也樂意花小錢辦大事。
于是乎,成排的愛心教室就建造起來了。
老院長再找人在教室外面搭建一個走廊,愛心教室就連成了整體,相當于是一幢新得教室樓。
老院長的智慧還不止如此,類似的手段還有果樹認捐。
北湖省桃樹和橘樹的種植規模比較大,往年桃子和柑橘豐收的時候,價格要疊到幾毛一斤,即使不計算賣水果的人工費,一顆果樹也就十幾塊錢的收入。
可是老院長呢,讓普通人來兒童村后山種植園里認捐果樹,一百塊錢一棵。
誰捐錢了,就打造一個木制的功德牌,記著認捐者的名字,掛在果樹上。
并且每當果子成熟的時候,讓人親自來摘水果。
一百塊錢對普通家庭來說,都不算什么事,并且聽說做了好事還留名,別人也樂意這么做。
每當果子成熟的時候,部分人抽空來到兒童村,純當是農家樂來游玩一下,另外還有來看熱鬧的,總之,大多數人都會帶一些親朋好友過來。
不少人覺得這樣有意思,有意義,能獻愛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所以幾乎上所有認捐者都會續費,而來到兒童村的認捐果樹的人也越來越多,認捐果樹也成為了兒童村每年創收的固定項目。
一畝地能種植五六十棵果樹,也就是說一畝新開墾的果樹能給兒童村增加五六千的收入,拋去人工費農藥化肥費用,差不多一畝地有三四千收入。
而且,種植果樹也可以帶著孩子們來做,每年在植樹節之類的特定節日,讓孩子們種種樹什么的,也比較有成就感。
想想那些長大后離開兒童村的少年,即使他們不再返回兒童村,但只要果樹還在,那么他們的根就還在兒童村,每當豐收的季節,果樹上會結出沉甸甸的果實,以此回饋兒童村,養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