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需要拿來讓隆慶親自批閱的奏章很少,題本和奏本加起來也不過十多本。題本倒是簡單,按照他兒子所說,寫個“知道了”或者“如擬”便可,他甚至不會去看閣臣所擬票簽。
對于有些彈劾的奏章,他常常不知該如何批復和處理,拿在手中看著看著就開始走神。
有內侍端上茶盞,黃錦接過來,擱在案前,又見隆慶一封奏章看了許久,忍不住輕聲喚道“陛下,陛下”
隆慶回過神來,突然問道“你說鈞兒為什么不肯幫朕批奏章”
“這”
黃錦有些遲疑,似乎又有諸多顧忌。
隆慶說道“你只管說,說錯什么,朕不會降罪。”
黃錦幾不可聞的嘆了口氣,這才說道“先皇教殿下批閱奏章的時候,已經病了很長時間,常常精力不濟。半年之后先皇就駕崩了。”
別說朱翊鈞,就連黃錦也有點接受不了這個事實,一提起世宗,他那蒼老的聲音也帶著哽咽。
隆慶聽懂了黃錦的意思,兒子不肯給他批奏章,大抵是因為失去了皇爺爺,不想再失去他這個父皇。
他才八歲,從小跟著皇爺爺長大,至親之人的離世讓他傷心不已。父皇無微不至的陪伴與寵愛又讓他漸漸好起來,恢復到以前活潑開朗的樣子。
他學會了不去糾結過往,更加珍惜身邊的至親。
隆慶心中百感交集,天大的事情也放到一邊,他現在就想見到兒子“什么時辰了”
“回陛下,已經過了二更。”
隆慶合上奏折,丟到案上,站起身來往書房外走“回去了。”
他沐浴更衣回到暖閣,朱翊鈞還沒睡覺,坐在床邊,就著案幾上一盞燭火看書。
隆慶挨著他坐下來,問道“鈞兒看的什么”
朱翊鈞把書拿給他看“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賺曹休。”
“那你給父皇講講。”
“馬謖違抗諸葛亮軍令又不聽王平勸諫,丟了街亭。諸葛亮以空城計讓司馬懿退兵后,追究街亭失守。諸葛亮依照軍令將馬謖斬首,又大哭說自己不是為馬謖而哭,是因為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他沒聽,十分后悔”
朱翊鈞講故事的本事是和馮保學的,繪聲繪色,引人入勝。
隆慶對三國演義并沒有多大興趣,他只是想和兒子互動,聽兒子娓娓道來,就感到心情愉悅,起碼比批閱奏章愉悅多了。
他從朱翊鈞手中抽走書,遞給一旁的太監“睡覺了,明兒還要早起讀書。”
“噢”朱翊鈞滾到床里面,不知從哪兒摸出他的布老虎抱在懷里。
太監服侍隆慶換上寢衣,躺上床。自從得知兒子不愿為他批奏章的原因之后,隆慶心里美滋滋的。躺下之后,又把已經滾到床里面的朱翊鈞拉到自己跟前,摸摸他柔軟的頭發“睡吧。”
春末夏初時節,天氣開始熱起來
,隆慶向來體弱,抱著兒子睡覺也不覺得熱。可朱翊鈞這樣陽氣旺,長得快的小朋友,尤其怕熱,不一會兒他就掙扎著推開隆慶“爹爹,我熱”
他不蓋被子,只抱著他的布老虎,面朝里,撅著屁股,很快就睡著了。
除了不想上朝,不會批奏章,還有一件事情也讓隆慶心累,那就是祭祀。時間長,禮儀繁瑣,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疲憊。
這些也都算了,畢竟當皇帝不能光享受權利,不履行義務。關鍵是全程還有糾儀御史在旁邊盯著,哪怕是表情管理不好,他們就會馬上寫封奏疏來譴責你,通篇大義凜然,慷慨呈辭,看完只覺得自己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對不起祖宗,對不起社稷。
在冊立皇太子儀之前,也需要皇帝到太廟親告祖宗。為了兒子,隆慶倒是沒有表現出半點不樂意。
太廟與紫禁城只有一墻之隔,凡是皇帝登基、冊立皇后、冊立皇太子、皇太孫,都需要天子親臨,祭告祖宗。
正式冊立皇太子之前,隆慶專門指派了禮部官員來教朱翊鈞各種禮儀。他很聰明,從小在宮中長大,雖然私底下不拘禮節,但公開場合的禮數確是一點也不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