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倒是出入乾清宮最勤快那個,不過,他只是每日來給朱翊鈞上課。
隆慶沒吱聲,又認真把那封奏疏再從頭看了一遍,里面所說的開海,為朝廷和福建以及沿海百姓帶來的好處十分讓人心動。
他沉吟片刻,認為兒子說得有道理,不過現在天快黑了,幾位閣臣也已經出宮。
aaadquo明日吧,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隆慶站起來,牽起兒子的手,“先用晚膳。”
朱翊鈞平日上課都是在早朝之后,張居正直接去昭仁殿。但今日卻推遲了一些,因為四位內閣輔臣都被隆慶召進了雍肅殿,朱翊鈞也去了。
四個人看過那封福建巡撫的奏折之后,都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徐階不同意,理由和隆慶擔心的一樣祖制不可違背。
元末明初,東南沿海地區出現過百姓,甚至外國商團協助張士誠、方國珍與大明爭天下,朱元璋對于民間的海外貿易非常忌憚。后來又發生了后來的胡惟庸案,其中一項罪證就是暗中勾結倭寇妄圖推翻大明自立為王。
洪武時期,太祖高皇帝便確立了嚴厲的禁海政策。他認為,千百年來人們在這片土地都是以農耕繁衍生息,農業才是立國之本,足以養活大明王朝。
往后的兩百年時間,大明一直持續禁海政策。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海禁政策有所松弛,但與屬國之間厚往薄來的貢賜,非但沒有帶來任何經濟效益,反而加重了大明的經濟負擔。
再后來,沿海倭寇猖獗,禁海政策越來越嚴,到了嘉靖年間,浙江、福建和廣東三處市舶司全部廢止。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雖然現在東南沿海一代的倭寇已經肅清,但是廣東地區叛亂頻發,反賊與倭寇多有勾結,一旦開海,南方的叛亂更加難以控制。
徐階反對,李春芳作為他的學生,又是個慣會和稀泥的老好人,自然也反對。
陳以勤和李春芳一樣,沒什么自己的主見,遵從祖制總是沒錯的。于是,他也反對。
張居正從始至終都沒有表態。當然,四個人有三個人反對,他一個人的意見也沒那么重要了。
況且,他也是徐階的學生,自然而然的,大家都認為,他與徐階的意見應該是一致的。
隆慶雖然感覺有點可惜,但還是尊重內閣的意見,不尊重也沒辦法,話語權在人家手里。
朱翊鈞站在旁邊有點不甘心,他的目光一直落在張居正身上,從一開始就期待著他的張先生會站出來說些什么,但張居正從頭到尾卻沒發過言。
“我”
朱翊鈞向前走了一步,剛準備發言,在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在別的朝代,皇太子或許是個高危職業,但是
在明朝,皇太子的生存空間還算比較寬松。只要比親爹活得長,就能順利即位。他們大部分時候都在上課,學習如何當個賢君,也可以參政、監國。
眼前這個皇太子,從小在先帝身邊長大,不管是批閱奏章,還是處理政務,都比他爹更有經驗。
比起隆慶,幾位閣臣甚至對他的想法更有興趣。
朱翊鈞沒看別人,只看著他的老師,張居正卻不動聲色的搖了搖頭,朱翊鈞又側頭去看馮保,后者也流露出不贊成他此時站出來發言。
他們倆一個是朱翊鈞的老師,一個是他的伴讀,是他最信任的兩個人。既然他們都讓他不要說話,小家伙便改了口。
他看向隆慶“父皇,我回去讀書了。”
那封徐澤民的奏疏是兒子先看到的,也是兒子堅持將內閣召來面議,隆慶見不得他失望的神情,于是又說道“倒也不必急于下結論,這封奏疏先不發,諸位閣老回去之后再慎重考慮一下,明日早朝再議。”
皇上已經發話了,其他人也不好再多說什么,便告退了。
朱翊鈞說要去讀書,但卻沒走,等其他人都退出大殿,他忽然繞過御案,跑到隆慶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