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什么”問完,朱翊鈞就意識到問題出在內部。
張居正又道“早在正德年間,俺答的祖父達延統一蒙古各部,稱汗,就開始向我們求貢。”
“邊境上也出現過一些自發的馬市,進行互市,卻時常因為戰爭中斷。”
“從嘉靖十一年起,俺答也多次向咱們求貢,都被拒絕了。”
朱翊鈞又問道“為什么拒絕”
“原因很多,也很復雜。”這個問題張居正并沒有急著回答他“殿下不妨自己找找答案。”
朱翊鈞思忖片刻“好。”
下來之后,朱翊鈞又開始查找資料,從嘉靖十一年開始,甚至更早,從正德年間的達延汗開始看。
這是一位草原上的中興之主,他平定右翼,統一蒙古,在成吉思汗墓前稱汗,給草原帶來了一時的寧靜。
與此同時,牧區人民生產落后,經濟結構單一的問題顯現出來,他們急需中原發達的農耕和手工業進行補充。
因為有了需求,邊境貿易應運而生。就像張居正說的那樣,在邊境也曾出現過馬市,短暫的進行貨物流通,但都被戰爭中斷。
蒙古騎兵驍勇善戰,而明朝自宣德之后,文官崛起,武將沒落,戰斗力也越來越弱,在與蒙古的戰爭中,占不到便宜,便以經濟封鎖作為反擊。
如此一來,草原牧區的物資匱乏進一步加劇。一些草原領主便開始南犯搶掠,擄得的物資并不能解長期以來短缺的困境。
明朝也不能白白被人家燒殺搶掠,必定要進行報復,除了經濟封鎖之外,每年秋季,還會派兵深入草原,縱火焚燒草場,使牧區的牲畜因為缺草而無法過冬,這叫“燒荒”,除此之外,邊關軍士還會偷襲蒙古營地,驅逐大量的牲畜,這叫“搗巢”。
嘉靖十三年,達延汗的孫子俺答汗第一次求貢,被拒,求貢使者遭到誅殺。俺答汗遂以武力相威脅,蒙古騎兵多次南下犯邊,燒殺擄掠,以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變”最為嚴重。
即使俺答汗已經逼近北京城,目的也依舊明確與明朝通貢互市,派遣使者持書入城求貢。
懾于俺答汗的兵力威脅,明朝只得答應開放馬市,但只限于大同、宣府兩地,且貿易的種類和數量都有嚴格的限制,這遠不能滿足蒙古方面的要求。
俺答汗遣使要求擴大貿易的范圍,世宗想起被人家打到了皇城根兒下,就恨得咬牙切齒,非但拒絕所請,甚至關停了馬市。
于是,明朝與蒙古的貿易再次中斷,戰爭持續至今,又是二十年。
俺答的求貢書多達十幾封,被朝廷誅殺的求貢使者,也有數人。
就像朱翊鈞所想那樣,朝廷每年要花費幾百萬的糧餉開支,使得國家財政不堪重負。蒙古人的目的也不是打仗,而是通貢互市,無論是漢民還是牧民,生活在邊境百姓更是飽受戰爭的摧殘,大概從中獲利的人只有那個白蓮教的頭目趙全。
究竟是
什么阻擋了明朝與蒙古戰爭走向和平,從交惡走向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