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辦”
這要是換了朝中某些老油條,只要倭寇沒有大規模進犯,那就干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苦一苦百姓嘛。
但朱翊鈞不一樣,他從小就知道,天子愛民,就該平等的愛每一個人。馮保和他說過,國家領土神圣不可侵犯,決不能因為人家侵犯的面積小,就不予理會,這是原則問題。
他忽然想起來,前些日子,張居正進陳六事疏,在飭武備一事中就提到“至于目前自守之策,莫要于選擇邊吏,團練鄉兵,并守墩堡,令民收保,時簡精銳,出其空虛以制之。”
朱翊鈞有個模糊的想法,今日正好是張居正進講,日講完畢之后,他便把元輔先生留下來,提起這件事“戚將軍每次募兵,都要去金華府義烏縣。”
張居正說道“當年浙江抗倭,戚家軍多為義烏兵,驍勇善戰。”
有這樣一段往事,戚繼光調任浙江的時候,地方軍備戰力不足,根本無法抵御倭寇,屢戰屢敗,以至于當地倭患日益嚴重。
戚繼光意識到,訓練新兵迫在眉睫,卻苦于尋不到勇猛、堅毅、不懼生死的新兵。
正巧,當時義烏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南鄉倍磊村有一座銀礦,過路的鹽商起了歹念,糾集、哄騙兩千多人前去開采。當地百姓得知此事,當地百姓前去阻止,用鋤頭、柴刀、木棍等農具作為兵器,打死一千多人。
這種一呼百應、浴血奮戰的精神正是戚繼光需要的,在他極為嚴格的選拔標準下,仍然很快募集四千余名士兵,組成戚家軍,也成為日后橫掃東南的主力。
朱翊鈞說道“與成告訴我,浙江沿海村落,仍然有流寇不時進犯,搶奪百姓財物,甚至傷及性命。”
“不止浙江,福建、廣東也應該有同樣的情況。”
他又拿出幾封奏章“廣東還要更嚴重一
些,動不動就有異族首領逃往海上,起兵造反。”
“先生提過,邊防自守之策,重要的是任命有能力的官兵,同時也要團練鄉兵。”
“既然北境可以,那我認為東南沿海地區也可以,咱們可以現在浙江試一試,在各州府分設練總、練備,專練鄉兵,保衛鄉土,對付流寇,不輕易外調。若奏效,再推行到福建、廣東等地。”
“先生以為如何”
張居正看著他,忍不住彎起眉眼,嘴角上揚。若是以前,他總要勸他,專心讀書,而眼前的少年,不是皇孫,不是太子,而是天子,如何讓天下大治,國泰民安,就是他畢生的使命。
“先生,先生,元輔先生”
朱翊鈞不知他為何怔愣,有些不好意思“我是不是,哪里說得不對”
張居正立刻躬身道“不,陛下說得很好。臣只是沒想到,陛下能考慮如此周詳。”
“哈哈”朱翊鈞笑道,“先生忘了,我可是學習了多年兵法謀略。”
“是,”張居正也跟著他笑,“是臣忘了,陛下沖年便文武雙全。”
朱翊鈞又道“既然先生也認為我這個法子可行,內閣就去辦吧。”
張居正卻有些為難“譚綸、戚繼光在薊州,王崇古在大同、俞大猷在廣西,朝廷一時間很難調派合適的人到浙江組織團練。”
團練需要有選拔士兵的能力,也要精通兵法和訓練,更要擅長管理,不是每個武官都有戚繼光和俞大猷的本事,也不是每個文官都能像譚綸和王崇古一樣能領兵。
人選確實不好找。
朱翊鈞卻擺了擺手,似乎張居正的煩惱于他而言,只是小事一樁“我這里就有個人,再合適不過。”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