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催促道“先生以為如何”
他這急性子是改不了了,張居正暗自無奈,又回道“容臣回去之后,與吏部、戶部和兵部商議之后再做決斷。”
“好你們快些商議吧。”朱翊鈞說道,“那就有勞元輔先生啦”
早朝的時候,朱翊鈞發現,一件事情,無論計劃有多完美,一旦拿到這樣的場合讓群臣討論,就總有反對的聲音。
他和張居正商量了好久團練鄉兵也一樣,各個環節都有人覺得不妥。
這個問,經費哪里來地方官府不愿意出,若是國庫出,那么軍費開資又要增加,總不能讓老百姓自帶糧餉參加團練吧。
那個說,鄉兵從每戶的人丁挑選,這不就是進一步增加了百姓的負擔,若是遇到農忙的時候,又該如何
有的人認為,團練的風險也很大,搞不好就適得其反,練出來的鄉兵反倒成了海冦或是叛軍。
還有人反對復用胡宗憲,更有甚者他們也說不上來什么原因,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朱翊鈞坐在龍椅上,一言不發的聽他們吵了這么久,發現他們爭論的這些問題,并非不可避免。
等這些人吵完了,他才站起來,一一反駁他們的觀點。
“團練不需要行軍,就在當地。當然,也不能白白占用他們的時間,需要補貼些銀錢,或者安排頓吃食,花費遠不如正規編制的軍隊,朝廷和地方各出一半。”
“團練既是守家,也是衛國,需要朝廷、地方和百姓精誠協作,才能抵御強敵,你們說是不是”
他站在高臺上俯視著文武百官,雖然他只有十三歲,但他才是君父,下面這群動輒五六十的老頭兒才是臣子,沒有人敢當眾反駁皇上。
關鍵皇上說得也確實有道理。
朱翊鈞沒等他們回應,又說起下一個問題“朝廷按時組織身強體壯的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目的是流寇或外敵入侵時,他們能保護自己的家人。在時間安排上,自當靈活一些,避開農忙時節。”
“當然,訓練出來的鄉兵變成叛軍,這的確是個需要擔心的問題。”
“但這不并能成為阻止團練鄉兵的理由,事情都有兩面性,換個角度想想,是不是也能讓訓練有素的鄉兵幫著朝廷鎮壓叛軍”
朱翊鈞忽的目光凌厲,掃過下面的文武百官“說到這個問題,諸位也該好好反省一番,你們之中大多是嘉靖時期的進士,至今歷經三朝,嘴上說著濟世安邦,捫心自問,有沒有片刻把國計民生放在心里”
“不想著如何讓老百姓吃飽穿暖,安居樂業,卻總是提防著他們造反。”
“退朝。”
他說完轉身就走,絲毫不做停留,下面的大臣措手不及,怔愣片刻,才跪倒一片“臣等恭送皇上。”
過了不久,張居正就雷厲風行的將此事推行下去,現在浙江試點,若成效顯著,再向福建、廣東推
行。
正好,那些說不出個道理,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的言官,則都被他外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