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退出文華殿,腦子里只剩“奪情”二字。這個問題其實也困擾了他許久。有些事情非人力所能為,生老病死,不是他重生一回就能改變。
去年。張敬修回江陵參加鄉試,他讓妻子王氏一同回去。等張敬修鄉試結束,就帶著祖父母一同進京,讓他們以后都跟著自己在京師生活。
一來,不讓他爹在江陵為非作歹,敗壞他的名聲,二來,也能侍奉二老,讓他們多享幾年福。
“張閣老張閣老”
走出文華殿不遠,馮保追了上來。張居正向他點了點頭“馮大伴。”
馮保與他并肩緩刑“陛下從小就是個急性子,尚未親政,太后常說,還需元輔多費心。”
這話的意思是,朱翊鈞年紀還小,自幼萬千寵愛于一身,官員們這些小心思看得多了,自己當了皇帝,急著整頓吏治,許多方面考慮不夠周全,還需要張居正這個老政治家多多幫襯。
張居正躬身道“謝太后隆恩。”
太后還讓馮保給他講姚崇的故事,朱翊鈞不讓講,馮保也就沒講。即使不講,張居正心中也如明鏡一般,對太后的心思了如指掌。
馮保想起正事“是陛下讓我來給張閣老說一聲,大明疆域廣闊,官員們來自天南海北,丁憂一年,足夠讓他們返鄉安葬父母,走個來回。”
回家奔喪又不是游山玩水,就算走一趟瓊州府,一年時間也足夠了。
“不過,既然守制時間縮短為一年,那就將原本只發一半的俸祿改成全額發放,諸司衙門再根據情況,賞賜一些銀兩。”
張居正點頭應道“陛下考慮周詳。”
果然不出所料,朱翊鈞把丁憂從三年改為一年的想法,一放到朝會上廷議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大臣們痛心疾首,這是在挑戰孔圣人的權威,大明兩百年基業,怎么會教到他的手里。就算丁憂期間俸祿減半變成全額又如何,給了賞賜又如何,那點錢能和對父母的孝道相提并論嗎
朱翊鈞對他們如此激烈的反應并不意外,他高坐在龍椅上,對下面諸位大臣義憤填膺的控訴并不憤怒,心平氣和的聽完了。
“眾位愛卿說得在理,大家的孝心讓朕感動不已。身為君父怎能剝奪你們為父母盡孝的權利,是朕考慮不周,不近人情。”
“若不愿意,仍按照以往的規矩來,父母離世,守制三年。”
“眾卿還有什么意見”
“”
朱翊鈞目光掃過眾人,停頓片刻方才道“退朝。”
他說完就走,下面的文武大臣都懵了。剛才某些義正辭嚴,激烈反對的人,甚至在心里咆哮“不是啊皇上,你再堅持一下,我真的不想回家丁憂,你要不把那個一年也取消了。”
就連次輔呂調陽也有些摸不著頭腦,那日在文華殿,小皇帝巴拉巴拉跟他說了一大堆,一副堅決要做“當代宰予”的模樣,這怎么大臣稍微激烈的反對一下,皇上就妥協了
只有張居正,面不改色的站在那里。他很了解他的學生,縮短丁憂時間并非開玩笑,但也不是非得現在做。
先拋出個他們反應最激烈,最不能接受的,在朝堂上爭吵一番,皇上放低姿態妥協了,其他幾條照常推行。
很快,有官員就主動請辭的官員再回來需重新參加科舉考試,以及丁憂起復需要觀證和考核這幾條上疏反對。
奏章堆了一桌子,朱翊鈞也不著急,一本一本看過來,有言辭溫和的,跟他講十年寒窗有多不易,朝廷有明文規定,考中舉人就是有功名在身,終身有效,除非被革除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