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五年這次議和也是如此,蒙古人三分兩次要求使臣親自前去帳中和談,文官們互相推脫,都不愿意前往。只有蔡可賢大義凜然地站出來,表示不能叫蒙古人看輕我大明”
“遂帶上隨從,親自出長城,到蒙古營帳,與三娘子敘賓主之禮。”
“三娘子見蔡可賢赴約,喜不自勝。又被他的威嚴和膽識所折服,和談頗為順利,蒙古人未有別的索求。”
“蔡可賢為此作塞下曲十首刻于馬市石上作為紀念。”
“王總督因此大加贊賞,稱蔡可賢的膽略可與唐代郭令公單騎退回紇兵相比”
與唐朝名將郭子儀相提并論,這個評價屬實是相當的高,可見,這個蔡可賢絕不僅僅只是長得好看,應該確有幾分軍事才能。
后面的故事與前一個版本相同,有心之人嫉妒,言官彈劾,蔡可賢罷官而去。
朱翊鈞問方逢時“你是當時的巡撫,應該見過這個蔡可賢,你對此人有何評價”
方逢時思忖片刻才道“蔡可賢為人精敏闊達,勇于任事,而內行甚謹。”
“內行甚謹。”朱翊鈞重復了一遍這幾個字,隨后站起身,“去看看他寫的塞下曲。”
這倒是不用專程去看一趟,吳兌寫下來給他看便是了。
塞下曲一共十首,寫的的確是但年隆慶和議的事,不過,吸引朱翊鈞注意的偏偏是其中一首吟詠三娘子“寵冠穹廬第一流,自矜嬌小不知愁。誰禁黑水陰山外,別有胡姬嘆白頭。”
三娘子親口對朱翊鈞承認了,他傾心于蔡可賢,從方逢時的敘述中,不難聽出,此人也的確有膽略,也有軍事才能,是邊關文臣的絕佳人選。
至于他究竟和三娘子有沒有“同眠樹夜”,朱翊鈞沒問,也不是特別關心。
他更好奇的是,這個蔡可賢究竟長得有多好看,能把一個已婚已育的異族女子迷得神魂顛倒,時隔四年仍對他念念不忘。
朱翊鈞看完十塞下曲,才聽吳兌說道“三娘子每次來到宣府,總要打聽他的消息,因擔心破壞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友好關系,便沒有提蔡可賢被罷免一事。只說,他被調往別處。”
朱翊鈞笑了笑“你們不愧為義父義女,吳巡撫倒是了解她。”
這番話聽起來有點戲謔,吳兌趕緊躬身一拜,解釋道“俺答一心供奉佛法,部落中事無巨細,全憑三娘子主持。但這對于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子而言,并非易事。”
“以俺答長子辛愛和義子脫脫為首的勢力,與她素有隔閡,對封貢之事多有不滿,幾次欲挑起事端,迫于俺答對三娘子的信任,不敢有所行動。”
“她帳下聚精兵數萬。這些人戴鐵浮圖馬具,然長刀大鏇,望之若冰雪。”
“三娘子促使俺答封貢,堅持封貢、互市,造福邊關百姓。”
“為了維護邊關得之不易的安寧,臣等亦不敢懈怠,加強邊防的同時,努力維系與土默特部的關系。”
朱翊鈞耐心的聽完,點點頭“朕看得出,這位蒙古三娘子,不但是女中豪杰,更有情有義。”
“咱們與她、把漢已經培養起了相當身后的恩情與信任,所以,朕有一個想法,也是此次來宣府的重要目的。”
見過了把漢那吉,結實了三娘子,朱翊鈞決定將他的計劃說出來,與方逢時等人商議,看看是否有可行性。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