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
寒山上下了一場春雨,料料峭峭,淅淅瀝瀝的,讓整個寒山書院都籠罩在一股濕冷之中。
聽溪園里,李往矣站在書房窗前,看著院子里幾株淋雨綻放的臘梅。
師娘跟著先生飛升后,聽溪園里的花叢和菜地,便歸小芊君管。
好在之前小芊君就經常跟著師娘打理花草樹木,不用擔心師娘將來從天外歸來后,會交出一個潦草荒蕪的園子。
不過此時,園子的新主人小芊君,卻待在書房里,熟練地為大師兄研墨。
今天是新一年開山納新的日子,既然答應了二師弟、鐘老夫子他們,要給新生員們開一堂課,作為代山長,李往矣自然不好食言,要做一些準備,寫一些東西。
正好也能躲開迎新接舊等各種庶務。
作為北洲四大儒家書院中,第一個招納新生的書院,有很多新生、家長慕名而來,不少都出自北止戈洲各大王朝或者修行世家。
其中一些陪同而來的長輩,與上代山長老陸頭、他家先生,或者董、柳二夫子有交情,需要他這位新山長出面接待。
李往矣向來最厭煩這種事情了,以前當弟子的時候,就經常找借口開溜,現在當了山長,當然也不愿管。
他一說要靜下心來寫東西,不管是為了給新生員講學備稿,還是參研新道,鐘老磬、韓勵兩位副山長便都不來打擾他了,所有事項都由他們負責。
不過他這也并不完全是多清閑的借口,他的確準備趁著大動亂未至,抓緊時間系統地歸納、整理一下變之大道。
變之一義,博大精深,他只開了一扇門,領悟了些許真義,便讓他這位聞道十境,可與十二境大圣人爭鋒。
若是能夠將其完善,成為世間一新學,只怕十三境都攔不住,就算無法與三教祖師比肩,也足以與百家諸子,站在同一境界上。
當然一個新事物,一門新學問,變之大道的出現,肯定不會被所有人歡迎,有很大可能會引來不小的風波。
不過李往矣對自己,對這門新道有信心。
從北境歸來后的這段時間,他已經與書院里的幾位老夫子,還有韓勵、二師弟余渡白等好友,交流過變之大道了。
大部分夫子,對于這門新道,還是持肯定態度。
少部分比較保守的夫子,雖然不怎么贊同,但是看在同為寒山一脈的份上,也沒有怎么反對。
而韓勵、二師弟余渡白,包括下院的一些年輕夫子,則對變之新道,極為擁護。
每到晚上,吃過晚飯,處理完各自手頭事務后,年輕的夫子們都會聚在李往矣的院子里,共同探討新道。
寧小枝、小芊君二小,也會跟著,一個負責煮茶,一個負責準備點心。
余喜書也會在,不過她更多的時候,是在看自己的書,偶爾聽大師伯、先生、夫子們討論幾句,然后便開始發呆。
也不知道是聽進去了在思考,還是單純地神游天外。
大家都已經習慣她動不動就發呆的樣子了,連小芊君、寧小枝二小,也不會叫她干活打擾她。
“大師兄,墨已經研好了,可以下筆了”小芊君突然脆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