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別低估喜慶日子里,人們為討個好彩頭,愿意支付的開銷。
這就好比后世大年三十晚上,沖不完的煙花;大年初一早上,廟里的第一炷香。
實事求是地說,這個年代的人,更信神乎叨叨的事。
接連寫完五副對聯。
收入遠超預期。
鑒于這個年代的收入水平,李建昆也屬實沒料到,確實低估了。
出手最少的人,也是一張5分的“輪船”。
要知道,5分錢在這年頭,能買一斤多鹽,鹽是4分5一斤。
能買將近半斤大米,大米是1毛2一斤。
他想了想緣由
首先,第一位叔的那5角錢打樣,功不可沒。
另外,該說不說,他這手毛筆字,里頭藏著幾十年功底,當真要得。
鄉下人多半一輩子沒見過這么漂亮的字。
賣相好
小王來勁了,菜刀咔嚓咔嚓,紅紙裁得飛快。
李建昆瞄著他手里的這卷紙,又瞅了瞅新主顧。
“我的我的。”
永明老漢一臉樂呵“我要多弄幾副,窗上也貼。”
“叔啊,幾個窗戶”
“倆。”
“那你這紙有多啊。”
“沒事沒事,多的留著,過年染個紅雞蛋啥的。”
“你家大門上,年畫不安排一副”
永明老漢怔了怔。
那稀罕玩意兒,哪里有啊。
這年頭印染工業特落后,生產力都計劃給了剛需業務,比如書本教材、報紙海報啥的。
年畫有也有,在大城市能找到。
鄉下農村,如果沒有老式年畫的技藝傳承下來,想都別想。
本地公社,干部去縣里開年會,帶回一本有畫的掛歷,保準掛在家里最顯眼的位置。
大隊里就算日子不錯的人家,過年能在大門上倒貼個“福”字,就已經羨煞旁人。
年畫,早年間還見過,前些年鬧過那事,現在,是真找不到。
“大叔,我這就能弄,要不要整一副那貼大門上,可威風”
李建昆說著,彎腰,提起一物,撕開報紙。
他一直在等一位合適的主顧,順理成章地進行二次銷售,同時也是推出自己的第二項業務。
還是那句話,如何賺錢賺得讓人不討厭。
寫對聯這事,如此一頓操作,保管在多半人看來,更像是他在送福利。
喏,生意伙伴小王都覺得。
頂著這樣一個“送才童子”的身份,再唾沫橫飛去搞推銷,特違和。
只見一塊有些暗沉的木板,映入眼簾,其上雕刻著復雜的紋路。
當然讓李建昆自己說,一點不復雜。
他還故意把線條弄得特粗,一是簡化過程,不然這兩塊版,三天三個禮拜能刻成就算不錯。
工藝每精細一分,耗費的時間得成倍算。
二來是考慮到沒辦法上色。
那么單一顏色,把線條整粗點,畫面看起來會更有實感。
上色工藝特復雜,他一開始就沒打算搞。
別的不說,顏料都不好弄。
正宗的木版年畫技藝,使用的是礦石顏料,這樣經久不褪色。
他哪有時間去搗鼓,再說這樣制成的年畫,得賣多少錢一副
就是普通顏料,鎮供銷社也買不到。
“誒”
永明老漢眼神亮了“這是個模子啊”
旁邊不少人湊上來看稀奇。
“大叔好眼力。”
“這刻的啥”
“左秦瓊,右尉遲恭。”
“呦嗬,兩員神將”
“可不大叔你就說這二位請回家鎮宅,得不得勁”
“搞搞搞搞一副”
“得嘞,傳統木版年畫,手工制作,兩張,兩毛,童叟無欺。”
李建昆故意將木版舉得老高。
目的不是讓人看木版,是看他手。
這叫憑手藝吃飯。
意外資源,見機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