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上午,風和日麗。
李建昆心情愉悅,下樓時,瞅見一新生妹子,拎不動大網兜,還幫忙送到宿舍樓下。
“學長,您叫什么,哪個系的”
李建昆頭也不回地擺擺手,不帶走一片云彩。
遂顛到五道口中心,想著應該全搬了。
這幫人他也沒事干。有些個昨晚被他整激動了,連夜捯飭。
嚯,那叫一配合。
走進院子,遍地狼藉,好似剛被洗劫一空。
他挨個房間查看一番。
妥了。
“咋不見趙老爺子,不說今兒過來嗎”
院子里實在熏,李建昆走到大門處,一屁股坐門檻上,點上一根大前門。
邊候人,邊琢磨起房價的事。
昨兒他還在北大圖書館補了功課。
主要這年頭,雖說房屋一直可以買賣,但真交易的估計沒幾宗。
一來多半京城人,房子連自住都不夠,哪有閑房可賣
二來,老百姓形成已久,以擁有私房私產為恥的心態,仍然存在。
最后,甭管在哪個年代,房子都是件大宗商品,普通人望而生畏。
他查到三樁京城房屋買賣事件,年份上不盡相同。
其一是50年代,當時老舍從漂亮國回來,用五百美刀,折合成一百匹布,買下豐富胡同內,400多平方的丹柿小院。
其二是50末60初那會,著名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這位從十八歲開始寫,四年出版五本,狂賺兩萬元。
在光明胡同,買下一座四合院,價格兩千多。
文料上說,他是同時代買房最劃算的作家。
再有60年代末,當時東四北大街的頭條胡同內,一間大北房,賣到一千元。
70年代屬實沒找到。
李建昆考量著地段、建筑價值、面積和年份升值等,諸多因素。
私以為,三千塊錢,不坑人。
但對方要價五千,也不算過份。
“還是得談哪,老爺子人呢”
瞅瞅地上,五只煙頭。
“該不會一早過來,瞅我不在,走了吧”
李建昆耐著性子繼續等,到中午十一點,實在坐不住。
想想,將自己鎖車的鏈鎖,取下,穿過院門上的一對銅獅輔首,咔嚓一聲鎖死。
遂大長腿一甩,跨上車,直奔海淀小鎮。
“咦”
大雜院后院墻根處,趙家的小木門關著。
但門上并未見鎖。
李建昆沒注意到的是,他一路走進時,身后有個腦殼,當然也藏得極好。
一直目送他走到趙家門前時,像是確定了什么。
唰
轉身,奔出大雜院,不知去向。
“咚咚”
“誰”
“趙大爺,我啊,小李。”
屋內半天沒聲,好一陣后,只聽吱呀一聲,小木門開啟小半。
便不動了。
李建昆生鉆進去。
甫一進屋,視線很容易捕捉到,某種不應該存在于這間小破屋里的東西,眼神呆滯。
咯噔
心頭猛一跳。
有種很不好的預感。
屋里唯一一張小木桌上,擱著兩沓半新不舊的大團結。
兩千元
“小李,您也甭問,我也不知道啥情況。”
趙老頭一對花白眉毛,快挨到一塊,解釋道“我這不上午準備過去五道口嘛,家里突然來一伙人,說要買我那院,喏,丟下兩千塊。”
老太太接茬說“孩子啊,這事咱們對不住您。”
李建昆擺擺手,眉梢挑起,立刻意識到,消息走漏了。
昨晚那幫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