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上午九時許,橘黃色的陽光灑滿暫安小院。
“篤篤篤篤”
院墻一側,多了只蜂窩煤爐,旁邊擺起一張舊四方桌,其上鍋碗瓢盆,菜刀砧板,油鹽醬醋,一應俱全。
連水管都接過來。
有一年輕小伙,正戳在四方桌旁,剁著肉餡,使雙刀,特有節奏。
正對院門的那堵墻壁下方,擺著一張長條桌,李建昆,陳亞軍和金彪三人,坐在后面,靜靜旁觀。
王山河把持院門,此時是關著的,透過鐵欄桿可以看到,門外烏泱泱一片。
這不是什么比賽現場,而是商戶入駐把關。你說你能制作某種地道的小吃,光耍嘴皮子可不行,做好了端來,也不見得靠譜。
最好的辦法,莫過于現場制作。
這種方式,讓這年頭的人感覺賊新鮮,擱后世其實很常見,一些美食街,私人商家申請入駐,嚴謹點的管理單位,勢必要試菜。
當然不嚴謹的更多,交錢就行。
除了食材是報名者自帶外,其他東西,都是李建昆自掏腰包置辦。他想到當下的人們,能搗鼓出來的生意門道不多,當然這跟大環境也有關系。
卻也萬萬沒想到,這么多人想做吃的。
十個里頭能有七八個。
那他更要好好把關,優中選優。
美食沒有毛病,引流的重要法寶,但比例也不能太高,否則直接開美食城得了。
按照他的構想,全院共46間鋪面四豎排房子,每排整好10間,靠東墻的那排橫房,只有6間。
美食鋪子不能超過10間,不低于5間。
小伙開始在鐵鍋中燒水,上蒸籠,他要做的不是餃子,叫燒麥。
香菇和糯米,在家里提前泡好帶過來。
過程是挺慢的,但好飯不怕晚,現在嚴謹點,挑選一些好商戶入駐,往后就是流量密碼。
好一陣后,空氣中飄來一股混合著肉味的米香。
小伙掀開蒸籠蓋,準備上菜。
這倒無需講究,三雙筷子,一只瓷盤,里頭盛著六只燒麥,端到兩名主事人,和一個也不知道干嘛的面前
消息已經傳出去,這個暫安小院,由兩名返城知青籌集資金打造,一個叫金彪,一個叫陳亞軍。
李建昆細細打量,這香味,這賣相,那叫一地道。
三人一起動筷,品嘗之后,臉上皆浮現笑容。
小伙也笑起來,忙問“您三位覺得咋樣能過不”
作為一名糯食愛好者,李建昆在心里已經給他發了通過票,但話還是不好說太早,萬一后面又有個做燒麥的,比他還地道呢
只告訴他,成功進入預選,一個禮拜后,也就是3月23號,會統一公布結果。
小伙大抵還是開心的,人家的地盤,你想進來做買賣,自然要按人家的規矩辦,收拾好東西,屁顛屁顛走了。
王山河開門,送走他,又放進來一個。
這哥們坐到了李建昆三人對面,沒帶食材。
可算又有一個不弄吃的。
“你想搞什么營生”陳亞軍問。
“喏,這個。”
二十四五歲的年紀,比陳亞軍還大些,從褲兜里摸出一本巴掌大的書。
李建昆搭眼一瞅,這不小人書嗎。
雪原前哨。
租小人書這個買賣吧,可要可不要,能引流一些小毛頭和半大小子,但他們不是消費的主力軍,而家長們,一般又不同意他們看小人書。
陳亞軍不留痕跡瞄向旁邊,他也就做做樣子,哪有決策權
“你有多少小人書,有進貨渠道嗎”
李建昆問。
“那必須有啊,不然敢做這買賣您這邊放一萬個心,買賣要是好,小人書要多少有多少。”
李建昆上下審視著他,怎么瞅著像個老油條呢。
“同志家住哪的”
“鎮上,六尺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