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電研究院一樓,東側。
樓內最大的一間會議廳內。
目前身在產業園的特區華電公司的高管,悉數到齊。
會議廳類似一個這年代很常見的小禮堂,有個約一米高的舞臺,都是“翻面椅”;主題色調為黑白灰。
簡潔大氣。
此刻,臺下前幾排位置坐滿。
李建昆坐在第一排居中位置,冉姿在他右手側。
他左手側是林蘭瑛副院長。
臺上,居中擺著一張小四方桌,上面用紅綢布蓋著一個四方體的物品。
一個中年男人拿著插線式麥克風,踱步在旁邊,一邊講述道:
“dram芯片領域,目前就實力而言,最強的是日苯,大約在八四年前后,日苯的dram產業進入技術爆發期。
“通產省電子所成功研制出1mdram,當時的主流技術還是64kdram。三菱公司甚至公開展示了4mdram的關鍵技術。
“到一九八六年,僅是東芝一家,每月1mdram的銷量就超過一百萬塊。日立、三菱、富士通、東芝、nec這五家,也成為了日苯芯片產業的先驅。
“同年,日苯dram芯片的全球市場份額,上升至百分之六十五,而美國則降低至百分之三十。
“由此可見,全球dram產業,主要被這兩個國家所把持。余下百分之十的全球市場份額,則主要被韓國、寶島兩地所瓜分。”
“不過,也是在一九八六年,美國與日苯達成了芯片出口協議,導致日苯的dram芯片在美國銷量受阻,這重創了日苯的芯片產業。
“因此,公司選擇dram芯片作為首款產品,是順應市場格局的明智之舉”
李建昆苦笑搖搖頭,有些話當著他的面,終究不好意思說啊。
還有一個原因:
計算機的另一種更關鍵的芯片cpu,這個市場,以華電現在的能力,還難以打進去。
倒不是說造不出。
事實上不提華電,我國在一九七七年制造出第一臺微型計算機djs-050的同事,便造出了一款微型處理器。
不過,這塊cpu是用三十一塊集成電路拼裝而成的。
一九七九年,我國還仿制出了現在全世界最出名、也最暢銷的兩款cpu
英特爾的8080微處理器,和摩托羅拉的6800微處理器。
但也是一樣,前者分成四片來合成,后者更是采用多片合成。
華電現在造cpu,遭遇的阻礙大差不差。
技術和工藝都有所欠缺。
倒是不用分成幾片來合成,但造出來的體積,要比英特爾和摩托羅拉的產品大不少。
投放到市場上,怎么同人家競爭?
在邏輯芯片這一塊,華電還需要繼續探索和打磨。
倒是儲存芯片這個領域,走得更快。
dram芯片,全稱叫作動態隨機存儲器,作用是與cpu直接交換數據,可隨時讀寫,且速度快。
也就是俗稱的“內存”。
說白了,接下來華電要造內存條。
“我們現在打造的這款產品,是市場上需求量最高的1mdram芯片。
“經過不斷地改進,在良品率上,我們已達到業界水準。同時我們還站在客戶角度,測試過故障率。
“在這里我先分享一組數據:
“同性能的芯片,日苯的芯片在前一千小時的故障率,大約為0.02;美國的芯片為0.09。
“而我們是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