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末到民國時期,中國的密碼水平長期沒有實質性進步,而無線電通訊卻逐漸廣泛使用,密碼破譯活動遂成為日本侵華的特殊戰線。
民國八年一月,日本陸軍駐漢口無線電信所所長加藤勇三,在通訊工作之余,偵聽中國各地和美國海軍的無線電通信。
由此,日本陸軍各通信所也群起效仿。
但當時日軍的破譯工作處于自發無序狀態,水平較低。
民國十年八月,日本與蘇俄在大連舉行談判,日方人員竊走蘇方電報報底兩份,卻無法破譯,經日本駐波蘭武官將報底轉送波蘭研究,很快即破譯成功。
日本遂決心引入波蘭的破譯技術。
民國十二年一月,日方邀請波蘭北方戰線密碼主任科瓦列夫斯基上尉到日本講學三個月。
同時,也派人到波蘭及其他歐洲國家學習交流密碼分析技術,全面引入了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破譯技術,對日本密碼破譯和編制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日本陸軍于民國十四年、海軍于民國十八年分別組建了各自的密碼破譯機構。日本陸軍先是在其參謀本部第三部通信課內建立“破譯班”。
后因該機構在民國十七年五月的“濟南事變”等重要行動中依靠密碼破譯取得突出成績,參謀本部主管情報的第二部遂強烈要求將此工作劃歸該部。
幾經爭奪,無線電偵察和密碼破譯工作于民國十九年劃入第二部,稱五課五班,編密工作仍留三部,即為十一課暗號班。
其中,按照日本的侵略方向,有專門人員針對中國軍隊特別是東北軍的密碼開展破譯工作,在華的日本關東軍和“支那派遣軍”也都獨立開展無線電偵察,駐旅順、哈爾濱、奉天的關東軍通信所均承擔偵收任務,偵收的材料都報給密碼破譯機關。
東北軍的密碼編制水平較為落后,在“九一八事變”前后,東北軍的密碼電報為日軍輕易破譯,因為這些密報用的是一個變漢字為四碼數字組的商業密本。
當時日軍參謀本部派遣工藤勝彥大尉到關東軍主攻東北軍密碼破譯,70截獲的電報都能破譯出來。
力量上處于劣勢的關東軍由此對東北軍的動向及南京國民政府對日策略掌握得一清二楚,因而掌握了主動權,迅速侵占了我國東北地區。
工藤勝彥也因此獲得“金鵄勛章”,成為日本陸軍第一個獲得這一榮譽的情報軍官。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