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縮小了范圍,但仍然無異于大海撈針。
聯想到蹬三輪車的工人說頤和路353號號是兇宅,若是尋人啟事張貼出來,知道內情的人會怎么辦?
方如今的腦海里一閃。
一時間,他的思緒如同被一陣無形的風牽引,迅速飄到了那座尚未被刷成白色的廣告墻附近。
鮑學海那鬼祟的身影,左右張望,確認無人注意后,才小心翼翼地從修鞋的工具箱中掏出一張尋人啟事。
尋人啟事被輕輕地貼在墻上,鮑學海的眼神里閃過一抹復雜的情緒,隨后便如影子一般,悄無聲息地融入了街角的陰影之中。
時間仿佛靜止了片刻,直到一個好奇的路人打破了這份寧靜。
他走上前去,目光在那張啟事上停留,眉頭漸漸皺起。
隨后,更多的人圍攏過來,議論聲四起。
當“頤和路353號號”這幾個字被提及,人群中頓時響起了一片嘩然。
“那地方是兇宅啊!”有人壓低聲音,卻難掩其中的驚愕與恐懼。
手指指點點間,頤和路353號號仿佛被無形地標記上了“禁忌”的標簽。
不同于一般的尋人啟事,這里會有很多人看,即便特務處已經在周圍安插了眼線,也很難確定哪個才是尋人啟事真正的“讀者”。
這對于這名“讀者”而言,無疑是一種保護。
思緒飄飛當中,三輪車已經駛入了頤和路。
這里是民國十九年,根據《首都計劃》建成的高級住宅區,在林蔭大道兩旁,大多是中西合璧式的二層樓房,建筑密度較低,主要提供給政府官員居住,還有不少的使館或辦事處。
路兩旁都是從巴黎購回的梧桐樹,沿路碧綠的濃蔭與近百幢風格迥異、各具個性的西式建筑相映成趣。
“建業,如果你是這里的警察,會不會非常的恪盡職守?”
方如今忽然沒頭沒尾地問了一句,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玩味。
戴建業聞言,不由得撓了撓腦袋,苦笑了一聲:“那是自然,這里的住戶非富即貴,我可得罪不起。哪天因為疏忽辦錯了事,他們隨便一句話我就得丟了飯碗。”
方如今微微一笑,目光望向前方。
不多時,三輪車來到了頤和路353號附近。
這座大宅子的大門并未直接開在大路上,而是隱匿在一條狹窄的小街之后,仿佛是一位羞澀的佳人,半遮面紗,等待著有緣人的探訪。
三輪車在顛簸的石板路上緩緩前行,戴建業望著兩旁緊挨著的破舊房屋,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如果今天是開車的話,這條街的寬度怕是汽車會開不過去。”他輕聲嘀咕道。
蹬車的工人聞言,回頭笑了笑,臉上的皺紋在日光下顯得更加深刻。
“是啊,以前這條路可寬敞了,能并排走兩輛馬車呢。但自從那座宅子出事之后,四鄰陸陸續續都搬走了,周圍其他的住戶便漸漸地侵占街面,搭個棚子、擺個攤兒,路就越來越窄了。”
林宅在這條街的最里面,其余的人家也都搬走了,而且林家已經沒人了,這條路留著的意義并不大,占地的鄰居們有恃無恐也是理所當然的。
說話間,三輪車已經穿過了狹窄的小街,來到了頤和路353號的大門前。
這座大宅子雖然歷經風雨,但依然能夠看出它曾經的輝煌。
高高的院墻,雕花的門樓,都透露出一種不凡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