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難怪沐氏當初膽敢舉族直奔外域,原來是攀上了域外的商團。〞漢靈帝坐在皇位上冷笑道。
〝陛下,那現在〞張讓嘗試性的用手作了個切的動作。
漢靈帝沉思了許久,才說道〝不用讓他買。沒必要得罪域外商團,何況我們還用得到他們。〞
張讓一聽,馬上明白了漢靈帝話中的意思,于是便說道〝陛下英明。〞
漢靈帝搖了搖頭后,站了起來。他走到大殿的中央,向著門外的方向,雙眼仿佛失去了焦距,不知道在望著些什么。
良久,若有若無的嘆息聲,才從漢靈帝的口中傳了出來〝大漢帝國的江山呀〞
原史中的漢靈帝──劉宏,乃是東漢第十二位皇帝,在位二十二年,最后葬于漢文陵,其正式謚號為孝靈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稱漢靈帝。漢靈帝是東漢最后一個握有實權的皇帝,自從漢靈帝崩后,何進掌權,漢帝自此淪為傀儡。再后董卓、曹操相繼把持朝政,東漢大權便完全落入董卓、曹操手中。
漢靈帝即位后,東漢政治已經病入膏肓,天下水災、旱災、蝗災、瘟疫等災禍頻繁,四處怨聲載道,百姓民不聊生,國勢進一步衰落。再加上宦官與外戚爭權奪利,最后宦官曹節、王甫等推翻外戚竇氏并軟禁竇太后,奪得了大權,又殺死正義的太學生李膺、范滂等一百余人,流放、關押八百多人,他們大多慘死于獄中,造成第二次黨錮之禍。
漢靈帝一方面保留竇太后的尊號,一方面將生母董氏迎入宮中尊為太后。將軍張奐、郎中謝弼、黃門令董萌都為竇太后求情,漢靈帝感念竇太后擁立之恩,也一度被打動,率群臣為其上壽及增加供奉,但始終沒有解除其幽禁,謝弼、董萌反而被宦官報復而死。竇太后憂死后,曹節、王甫因深恨竇氏,提出追廢她及改以馮貴人配享桓帝,在廷尉陳球、太尉李咸的據理力爭及漢靈帝本人堅持下,未果。
昏庸荒淫的漢靈帝除了沉湎酒色以外,還一味寵信宦官,尊張讓等人為十常侍,并說出了〝張常侍乃我父、趙常侍乃我母〞的話語。宦官杖著漢靈帝的寵幸胡作非為,對百姓勒索錢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可謂腐敗到極點。而漢靈帝還多次賣官,先后有段熲、張溫、崔烈、樊陵、曹嵩等人花錢買到三公之位。
在朝政腐敗和天災的雙重壓迫之下,叛亂有了廣大的市場,巨鹿人張角煽動百姓聚眾造反,張角兄弟三人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舉事,史稱黃巾之亂,這次暴亂所向披靡,給病入膏肓的東漢王朝以沉重打擊,同時涼州爆發北宮伯玉之亂,國家一片衰敗。但漢靈帝不思悔改,繼續大幅增修宮殿,為此漢靈帝還不惜增加民眾賦稅。
此后,張純、張舉等人勾結烏桓叛亂,而冀州刺史王芬看見局勢混亂,圖謀廢除靈帝,但最終失敗。有鑒于漢室朝綱廢弛民變頻繁,漢靈帝便以宦官蹇碩為統帥組建西園軍,自號無上將軍,令西園軍一度權勢高于大將軍何進。
然而,當漢靈帝去世以后,便引發了漢朝最后一次的戚宦相爭,為漢朝的徹底衰敗與終結拉開序幕。
帝望中的漢靈帝雖然沒有原史中的漢靈帝這么廢材,只顧著自己貪圖享樂,可是為了從那些世家手中奪回大漢帝國的權柄和各種底蘊,他依舊借勢展開了第二次黨錮之禍。然后又為了獲取大量的綠刀幣來鞏固帝國氣運,借宦官之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并且多次賣官。
原史中的漢光武帝劉秀與兄弟劉演擁護劉玄稱帝,史稱更始帝,在昆陽之戰大敗王莽軍以后因威望大盛,而遭到劉玄的猜忌。劉秀有所察覺,但劉演不以為意,終被劉玄借故殺死,同被殺死的還有同宗劉稷。此時劉秀也處于危險之中,只得向劉玄謝罪,并不敢為哥哥服喪,飲食言笑如常。劉玄心有所慚,故而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