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帝國疆域的面積,就達到甚至超過地球七大洲的面積總合,主大陸的面積之遼闊也就可想而知。
然而,主大陸的面積雖大,可要和海洋的面積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帝望的海洋面積,雖然沒有到主大陸的上百倍這么夸張,幾十倍還是有的。
這一點,從沐云一行人的海外之地航程就能看出一二。
光是從主大陸出發,到他們抵達邊獄四海的邊界,就航行了近十萬公里的距離,然后花了個把月的時間,卻只是從西海的邊界航行到西海的東部海域。
要知道,新型賽特蘭古代方舟的巡航速度,可是每小時一百公里啊
哪怕沐云一行人時不時地靠岸,讓船上那些原住民nc有機會收集一下情報,一路上走走停停的,實際航行時間也超過了一個月。
一小時航行一百公里,一天二十四小時也就是兩千四百公里,航行三十天的時間,便高達七萬兩千公里
航行至少七萬兩千公里,邊獄四海的西海才走了三分之二左右的航程,邊獄四海的面積究竟有多大也就不言而喻。
邊獄四海尚且如此,何況是整個海洋
百萬座空島墜落所引發的災難固然強大,可當百萬座空島墜落的地點分散在帝望各地,其實也就那樣而已。
畢竟,帝望不是日月星辰位面,沒有強關聯性的生態體系,除非位面本源出了問題,否則很難出現影響整個位面的連鎖反應,絕大多數的災難即便觸發連鎖反應,其影響也會隨著距離拉遠而衰減。
以地球上的恐龍滅絕事件為例,彗星撞地球帶來的直接殺傷其實并不大,至少沒有對地球本身造成毀滅性的傷害,直接被彗星砸死的恐龍也不多。
可是,彗星撞地球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卻改變了地球當時的生態環境。
彗星在墜入地球的過程,先與空氣磨擦產生大量的熱能,而后墜入海中,蒸散大量的水氣,直接改變一個區域的氣候,甚至衍生區域性的干旱、暴雨、暴雪,乃至颶風、龍卷風等極端性氣候。
彗星龐大的體量,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產生極為可怕的動能,它的撞擊不僅改變了一個區域的地形,撞擊產生的沖擊波也對地球的地殼造成巨大影響,從而引發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災難。
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溫度上升、干旱和火山爆發。
這三者的連鎖反應,使水源枯竭,樹木枯死,乃至引發森林大火,讓大多數的恐龍因此而餓死、渴死,甚至因為氧氣含量大幅下降而窒息。
最后,即便有恐龍僥幸活了下來,也會因火山灰覆蓋天際,將陽光徹底遮蔽,導致地表溫度驟降,然后進入冰河時期而凍死。
不得不說,日月星辰位面的天體結構,雖使其空間具有強共通性和強關聯性的生態體系,能有效促使生物的繁衍和發展,可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時,其所造成的影響往往也是毀滅性的。
反觀無盡大地位面的部分,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倘若當初墜落地球的彗星,是落在與地球同等規模的無盡大地位面上,只要它不是剛好落在位面中心的位置,頂多只是讓位面出現一定程度的崩毀而已,不會因為各式各樣的連鎖反應,導致位面上的生物滅絕。
不過,這并不代表無盡大地位面就優于日月星辰位面,因為這也意味著無盡大陸位面的承載力要低于日月星辰位面。
至少,在無盡大陸位面的層次達一定高度以前,其承載能力要低于日月星辰位面甚多。
很顯然,帝望就是達到此一標準的無盡大陸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