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小家伙醒了,開始鬧騰起來,乳母趕緊抱過來。徒嘉鈺也沒聽明白之前外祖母和母親說的是什么,正百無聊賴,一聽弟弟來了,立馬來了精神,跑過去逗弄弟弟。
這兄弟兩個在那里雞同鴨講,居然也挺和諧。
隆安侯夫人看著徒嘉鈺在手舞足蹈地給弟弟念聲律啟蒙,嘴角不由露出了笑意,然后問道“我聽著下頭一直叫三公子,小王爺就是叫弟弟,該不是至今沒給孩子起名字吧”
顧曉有些無奈,說道“原本想著讓他父王取名的,誰能想到出了這樣的事情。我想著,是不是能等到圣上開恩,給孩子賜個大名,因此如今只想著取個小名便是之前跟鈺兒說了讓他給弟弟取小名,鈺兒現在還沒決定好呢”
聽到顧曉居然將小兒子的命名權給了大兒子,隆安侯夫人的眼神變得有些一言難盡,她想要說什么,最后還是什么也沒說,只得擺了擺手“也罷,所謂長兄如父,你們府里以后就是小王爺當家做主了,給弟弟取個小名也不是說不過去”
“小王爺虛歲也有七歲了,出了孝,是不是就要入弘文館讀書了”隆安侯夫人又問道。
“可不是嘛,可惜幾個侄子年紀跟他相差都有點大,要不然倒是可以找個表兄弟做伴讀”顧曉有些遺憾地說道。弘文館里的先生,那再次也是翰林學士,能得他們指點,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難得的事情。
不過這對顧家來說,也就是錦上添花。
顧家前朝的時候就是官宦世家,前朝熹宗的時候,天下就已經有了亂象,及到末帝時候,已經是積重難返。顧家那位先祖當時官至戶部侍郎,眼看著情況不好,便最后進諫了一番,惹怒了末帝,被打了一頓廷杖,干脆利索辭官回鄉了。
后來tai祖在金陵起兵,張貼榜文求賢,顧家先祖便讓長子前往投靠。
一開始無非是想要在兵鋒之下保住顧家的基業,哪知道還真讓徒家成了事。顧家因為從龍甚早,雖說擔任的多半是文職,除了守過城之外,并未真正參戰,卻是一直安定后方,保證后勤供應。因此到大魏立國,論功行賞的時候,顧家沒夠得上國公的爵位,而是封了侯,世襲三代不降。
但本質上來說,顧家還是標準的書香門第。除了侯府這一支之外,顧家其他各房如今還依舊靠科舉晉身,開國五十多年來,顧家族人里也有三四個進士,十多個舉人,秀才童生更是不少。
就像是后世搞學術有學閥一樣,這年頭科舉也是有學閥的。像是顧家這樣的人家,幾乎是代代有人為官,又與許多耕讀之家聯絡有親,在科舉上頭早有自己的門路和心得。尋常寒門子弟,如果說寒窗苦讀十年,一百個里面都出不了一個秀才的話,那么顧家這樣的人家,十個里頭差不多就能出兩三個秀才,這還是因為江南文風昌盛,科舉名額不夠的緣故,放到北方,只會比例更大。
所以,顧家人若是想要翰林學士的指點,那真的很容易,不必冒著三天兩頭被打板子的風險給龍子鳳孫當什么伴讀。
隆安侯夫人因此口不應心地表示了一下遺憾,然后卻是眼睛一亮“既然小王爺要選伴讀,我倒是有個人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