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平王府有意選瑚兒去給小王爺做伴讀”賈史氏聽得張氏的說法,被唬了一跳。
之前隆安侯府有人過來,賈史氏其實沒怎么放在心上,都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了,隆安侯本來在勛貴中也是異類,跟他們四王八公壓根沒什么往來,沒必要給隆安侯府什么面子。就算是張氏死了,隆安侯府還能作為娘家人來給張氏喊冤不成
哪知道,這顧家不僅多管閑事,還真有那個能耐
賈史氏這會兒才想起來,人家隆安侯府雖說不顯山不露水的,人家出了個正經的王妃呢當然,如今已經是太妃了
經過一場宮變,宗室損失慘重,顧曉算是運道好的,生下了嫡長子能襲爵。像是寧王府,王妃嫁過來數年,只生了個女兒,府里的皇孫是側妃所出。本朝吸取了前明的教訓,對于宗室封爵一向卡得很緊。除非與國有功,否則的話,都得降等襲爵。親王嫡長子封郡王,嫡次子就是鎮國將軍,若有其他嫡子,只能是輔國將軍,輪到庶子,庶子少還好,運氣好還能封個奉國將軍,多了,有的連奉國中尉都封不上,只能作為閑散宗室領一點生活費罷了。
若是王妃無子,除非能得圣上恩典從兄弟家里過繼一個嫡子,要不然庶子襲爵,就也只能是鎮國將軍。
宗室里頭聘婦,都得選那等家里子嗣繁茂的,提升生嫡子的概率。要不然自己這一系的富貴就要少傳承一代,誰肯干呢也正因為如此,即便先平王再如何喜歡自個表妹,也得先跟原身生下嫡長子再說。
這次宮變中除了參與其中的肅王,靖王,康王之外,被殺的就有端王、穎王、寧王、安王還有平王,另有幾個年紀小的還沒成婚開府,并沒有封號。這五個倒霉王爺里頭,端王世子和穎王世子因為年長,也死在宮變之中,不過端王府還有個嫡次子可以襲爵,穎王府卻只剩下三個庶子,寧王府里這些年陸續生了五個孩子,結果有三個女兒,兩個庶子還夭折了一個,只留下一個庶子,安王就更倒霉了,他剛開府才一年多,成婚也不到一年,府里一個孩子都沒有。
因此,各家王府里,平王府和端王府就能有一個嗣王,穎王府和寧王府就只能是嗣郡王,等到襲爵的時候另選封號,安王府那就只能是自認倒霉,除非上頭允許過繼,否則這一系就此而絕。
平王府以前在宗室里就是個小透明,自然也沒什么權柄可言,賈史氏雖說自謙家里是京中二等人家,但是對沒有實權的宗室也就是嘴上尊敬,根本不放在心上。
但是就算沒有實權,人家也是皇家人。平王府出頭,看似只是選賈瑚做伴讀,實際上表露出來的意思就是“張氏,我平王府保了”
心里頭犯嘀咕,賈史氏面上卻是一團和氣“這是好事啊可惜老爺如今病著,要不然家里非要擺幾桌慶祝一下不可”
王氏在一邊卻是心里泛酸,憑什么張氏運氣這么好,娘家都要完蛋了,居然還有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表妹肯幫忙。她眼珠子一轉,立馬說道“小王爺按理應該能有兩個伴讀吧,珠兒一直聰明伶俐,老爺都夸呢,叫他們小哥倆一起去做伴讀,豈不有個照應”
張氏詫異地看了一眼王氏,想不通自個這個妯娌怎么能這么厚臉皮。你家賈珠跟人家什么關系了,人家要選你做伴讀平王府但凡放出話去,要給嗣平王選伴讀,宗室里頭就有許多人要動心,哪里輪得到賈珠
張氏終究是要臉的人,因此只是說道“太妃娘娘仁愛,選了我家瑚兒,另一個名額,娘娘自然另有安排,咱們總不能替娘娘做主吧”
王氏頓時急了“大嫂,你家瑚兒將來定是能襲爵的,我家珠兒可沒這個運道,你就不能將這個名額給我家珠兒嗎”
這個時候,王氏倒是想到榮國府該是長房襲爵了,不過想著賈史氏的許諾,王氏琢磨著,這伴讀的名額珠兒也要,這榮國府,我們也要
張氏臉一下子拉了下來,冷笑道“這伴讀的名額,難道是咱們能在家里私相授受的東西嗎”
見王氏張口結舌,賈史氏直接說道“知道你是為了珠兒好,只是你嫂子說得對,王府既然已經有了決定,咱們哪有換人的道理行啦,赦兒媳婦,王府那邊有沒有說,讓瑚兒什么時候過去”
張氏心中焦急,嘴上卻是說道“聽隆安侯府的人說,小王爺已經在念書了,所以這事自然是越早越好,兒媳想著,先叫人去王府問一問才好”
平王府如今還在守孝,正經上門拜會顯然是不合適的,隨便派個下人過去,又顯得有些不敬,張氏原本想要讓自己的奶娘走一趟,結果賈史氏這邊卻直接拍了板“既然這樣,那就準備一份帖子,叫賴大走一趟吧”
張氏暗自咬了咬牙,賴大是府里的大管家,聽起來很鄭重,但是他是賈史氏的心腹,誰知道他去了王府,會做些什么只是賈史氏作為婆婆已經做出了決定,張氏自然沒有反駁的余地,只是說道“當初在閨中的時候,我跟太妃娘娘一向親近,這次還得勞煩賴大管家幫媳婦送幾樣東西過去,也是媳婦給太妃娘娘的一份心意”
賈史氏沒什么政治眼光,但是對打壓兒子兒媳還是有心得的,自然明白兒媳婦是信不過自己,心中冷笑,面上卻是一副欣然的模樣“這人情啊,就是越走越厚,咱們家之前跟宗室沒什么往來,如今既然跟平王府也有了一重親戚關系,那還是慢慢走動起來,日后也好給子孫留一條出路”
說著,又吩咐身邊伺候的大丫頭鴛鴦去開箱子,從自己私庫里面挑了幾樣東西出來,一起加入到禮單之中。
張氏又跟王氏一起奉承了賈史氏一番,這才回自個院里準備起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