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這個周明生又是誰”
馮虔的名字,宋惠父和狄知遠是知道的,但是周明生兩人真的沒有聽說過了
“周明生是一個商人”楊清源答道。
“商人”
一介商賈,和馮虔的身份也差太多了雙方怎么就合作到一起了
但是楊清源隨后的問答便解釋了這個問題。
“周明生雖然是一介商賈,沒有官身,但是他是太子妃周明玉的胞弟,也是就是那位太子爺的小舅子。”
狄知遠和宋惠父對視一眼,還是沒聽說過。
“你們沒聽說過,也是正常,這個周明生和一般的皇親國戚不同,此人在京城之中不僅惹是生非,反而隱藏身份和各方才子交往。雖然做生意,但是也算是守法之人,沒有什么違律之處故而在京城之中聲名不顯。此人的野心可不小啊”
身為太子小舅子,卻結交文人才子,各路勛貴,這可是犯忌諱的
世人皆以為楊清源是太子黨,其實不然。
楊清源雖然在漕運案上重創了楚王,讓其幾乎喪失了和太子一決高下的機會,當幫太子并不是楊清源的本意。
楊清源和于延益、錢牧謙、王華等人的態度一樣,不涉皇儲之爭。
對于未來上位的天子,只要品行沒有太大的問題,對于他們來說是一樣的。
天子賢德,自然皆大歡喜。
天子平庸,也是無妨,內閣的設立本就是為天子分憂的。
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這個位子有個正常人坐,至于是誰坐,其實意義不大。
哪怕是楚王上位,他一樣不敢對楊清源動手。
楊清源代表的不是一個人是整個永安十三年的這一批未來國之柱石,是翰林院和士林,更是武當為首的道門勢力。
在國朝,甚至連任命官職,都不是天子一言可決。
高級官員的任用是要廷推的,由各部的閣老重臣提名,經六成以上參與廷推的官員同意,再報請天子批復。
比如楊清源的大理寺少卿的位子,就是經過廷推程序的
若是天子不經程序,要直接任命一個官員,甚至這個人還不是正統科舉出身。
那么便會引起整個文官集團的激烈反對。
若是太祖那樣的人,不一定會在乎文官集團的態度因為即便文官集團反對,他也一樣能掌控天下
但是后世之君可沒這個魄力,和整個文官集團翻臉。
想學太祖那一套,只能是國家傾覆,社稷動蕩。
千秋萬世,可只有這么一個太祖
殺盡鴟鸮十萬命,腰間寶劍血猶腥。
以殺戒貪,千古唯一。
話雖如此,楊清源對于太子的態度也是慎重的,畢竟是國之儲君,若非不得已,也沒有翻臉的必要。
在聽聞太子名號的時候,一旁的狄知遠和宋惠父也是眉頭微皺。
“大人,你說周明生、馮虔與本案有沒有關系會不會他們就是幕后主使。”
馮虔和周明生算是現在極為符合條件的人了
楊清源也不敢斷言,“現在還不好說,明日,我要回京城一趟”
他得回京一趟,借助六扇門和神侯府的力量查一下馮虔和周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