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源帶著眾人向其中走去,能以雙斧開辟出這樣的通道,不論武功,光是毅力便是常人難及
而且剛剛楊清源試過,這山壁之石絕非等閑,堅硬無比,以他的洞玄境的修為配合上降龍掌力,才震開了山壁。若是換做普通巖石,早就化為粉靡了
再行數丈,順著甬道轉而向左,眼前出現了一個極大的石洞,足可容得千人之眾,洞中又有七具骸骨,或坐或臥,身旁均有兵刃。一對鐵牌,一對判官筆,一根鐵棍,一根銅棒,一具似是雷震擋,另一件則是生滿狼牙的三尖兩刃刀,更有一件兵刃似刀非刀、似劍非劍,以楊清源的博聞,這似乎是之前明教中人所用的兵刃。
看著這些場景,岳不群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但卻沒有開口。
在這些兵刃之旁還掉落了一些長劍楊清源拾起其中一柄,只見此劍較尋常劍更短,劍刃卻闊了一倍,入手略感沉重。
“楊學士,這是泰山派的佩劍”岳不群看著楊清源手中佩劍解釋道。
楊清源點頭默認,他幾乎讀遍了翰林院止戈榭中的所有藏書,這點見識肯定是有的。
輕而柔軟,是恒山派的兵刃;有的劍身彎曲,是衡山派所用三種長劍之一;有的劍刃不開鋒,只劍尖極是尖利,是嵩山派中的兵刃;細長輕薄,這是華山派的制式長劍。
不同的劍形對應著五岳不同風格的劍法。
“但劍就是劍,銅劍、鐵劍本沒有什么分別。為了劍法特點去打造不同形式的佩劍,雖然能在短期提高戰力,但終究還是落了下乘”
在場其余四人都是主修劍法,楊清源的這番話著實震撼,特別是對于岳不群夫婦,更是如雷貫耳。
五人繼續走去,只見右首山壁離地數丈處突出一塊大石,似是個平臺,大石之下石壁上刻著十六個大字“五岳劍派,無恥下流,比武不勝,暗算害人。”
到此岳不群已經可以徹底確認了
這里便是當年五岳劍派高手和日月魔教十位長老最后比武的地方。
十六個大字之旁更刻了無數小字,都是些“卑鄙無賴”、“可恥已極”、“低能”、“懦怯”等等詛咒字眼,滿壁盡是罵人的語句。
岳不群猶豫了一下還是開口了。
“楊學士,此地應當是當年我五岳劍派的前輩和日月魔教十大長老的決戰之地。”
楊清源的面上沒有絲毫的意外之色。
“這個我剛才就猜到了,這件事情在朝廷的檔案之中是有記載的”
楊清源說這句話是存著敲打之心的,果然岳不群聞言心中慶幸,還好自己如實說了,否則在楊清源心中怕是要扣分了
“當時明教分裂,其中一部分人就建立了如今的日月神教當時朝廷對他們還是比較忌憚的,畢竟是明教余孽。直到日月神教和你們五岳劍派火并,朝廷才漸漸放下了對日月神教的戒備。”
岳不群雖然心機深沉,但是身在江湖,考慮事情的層次終究有所欠缺。
“這是為何”
“朝廷怕日月神教的野望不在江湖,而這一戰表明了日月神教的野望只在江湖”
楊清源甚至覺得這是當年日月神教的第一代教主故意為之。
在消滅五岳劍派的同時,向朝廷表明自己的態度
朝廷忌憚的是有政治背景明教,但對于一般的江湖門派,朝廷的容忍度還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