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帝的身體每況愈下,常朝從原來的三日一次,變成了十日一次,大朝會則改成了一月一次,日常的政務也盡量由幾位大學士處理。
“北境大捷的消息,諸卿應該已經知道今日朝會便議一議,該如何論功行賞吧”
減少了處理的政務,周帝的精神明顯好了一些。
“父皇,北境之大勝,一賴父皇用人有方,二靠將士用命,此乃本朝未有之大勝,兒臣為父皇賀”
太子第一個站出來,為周帝慶賀。
隨后一班大臣紛紛出列,為周帝慶賀。
看著自己的嫡長子,周帝眼神復雜,自己生病的這些日子里太子已經開始籠絡朝臣了。
品級較高的官員都不在意這從龍之功,但是一直困在五品左右的官員,卻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
如今太子的聲勢,更甚周明生一桉之前。
在太子說完之后,一旁的楚王也不甘示弱。
“父皇,此戰之勝果,堪稱空前,應當對邊關將士多加褒獎;為國捐軀者多加撫恤,照顧其家小生活;同時為天策軍補充兵源輜重的損失”
楚王所奏,相較于太子,更加務實,對于邊事更加了解,相比于太子的奉承之語,要高出不止一個檔次。
楚王,周帝的嫡次子,乃是當今皇后所生,有將略,有干才,可惜了在為政之能不如太子,當個鎮守邊關的大將綽綽有余,但是不是天子的合適人選。
“瞻圭所言不錯”
天子夸了楚王一句,然后繼續說道,“那各位就先議一議如何封賞吧澄光,你是兵部侍郎,你先說說吧”
兵部右侍郎李澄光被點名后,出列道,“陛下,封賞邊關將士乃是天子之權,臣不敢妄議,惟伏圣裁”
議功可不是個好差事,議得好,那是你應該做的。
但若是議得不好,無論給多給少都會遭人記恨,典型的吃力不討好
“無妨如此大捷本朝未有,朕也要聽聽諸卿的意見諸卿盡管暢所欲言,不必拘束李卿就從你開始”
“”
李澄光是真心不想開這個頭,跟在幾個大學士背后喊對對對多好啊
但是現在天子親口,他就算不想說也得說了
“陛下臣以為,本次大捷,當以天策軍大都督李承恩調度有方、統籌全局,當為首功;宣威將軍曹雪陽斬敵酋二王,當居其次,蒼云關蒼云軍統領燕忘情破敵有功當居其三。”
“那依李卿之意,該如何賞賜”
李澄光真的醉了,自己感覺也沒犯什么事,怎么就逮著自己不放呢
這個封賞看似簡單,其實還摻雜著皇儲之爭。
李澄光身居兵部右侍郎之職,雖然不像幾個大學士位高權重,但也能穩居釣魚臺,看京中風云變幻。
現在天子逼得,都沒法摸魚了
“臣以為,原天策軍大都督李承恩,當晉輔國大將軍,賜開府儀同三司,封侯爵。原宣威將軍曹雪陽,千里奔襲擊破敵寇,陣戰二王,勞苦功高,當晉懷化大將軍,封侯爵。蒼云關統領燕忘情,當晉蒼云關主將原壯武將軍楊寧,先登破敵,當晉忠武將軍,封子爵,原踏白營副將,楊過斬敵萬夫長四名,千夫長十二名,破敵有功,當晉定遠將軍”
李澄光作為兵部右侍郎自然是有真才實學的,甚至被視為下一任兵部尚書的最佳人選,一番話下來將幾人的功勞清楚明晰地闡明,并論功行賞,即便是周帝、于延益來,也不會做得比他更合適了。
就在群臣點頭之時,一個反對的聲音出現了
“李大人似乎少算了一個人文華殿學士楊清源,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更是親自率軍奔襲,以火馬奇計,大破乾軍后營,論功當居曹雪陽之上,當為次功”
更讓群臣沒法接受的,是開口之人竟然是太子朱瞻坤。
在場的人都知道太子和楊清源之間的恩怨,自從去年周明生一桉之后,太子妃便一病不起,太子四處求訪名醫都沒有任何效果。
太子對楊清源可以說是恨之入骨,此次竟然會替楊清源開口,這簡直如朝陽西升般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