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便回答前衙,依律審理此案,不得有誤至于你今日之罪,自然會有吏部的人前來考評,對了,事后自己把贓銀退了。”
邵杰聞言心中一喜,雖然他今日有貪贓枉法之嫌,但索性并沒有造成什么難以挽回的結果,楊清源說得是吏部來查,而不是都察院,說明此事尚有余地,最多也就是革職。
“下官謹遵鈞令”
說完邵杰就匆匆忙忙地跑向了前衙。
而留在后堂的兩人也是各有心思。
不多時,王華苦笑一聲,對著楊清源說道,“今日,我今夜便回去上書內閣,辭去越州代刺史之職,這期間需要你這個越州黜陟使暫代刺史行事了”
楊清源點了點頭,“王兄放心,我省的。”
在楊清源眼里這些其實倒不是什么大事,真正嚴重的是今日之事背后折射出的含義。
若今日他和王華,不是邵杰的上官而僅僅是兩個熟讀大周律的書生,那本案又會是怎么樣的結果呢
說到底,這就是人治和法治的區別。
今日壓服邵杰的,不是大周的律例,而是他和王華手中的權勢。
這是最諷刺的事情了,壓服肆意妄為權力的,竟然不是大周的律例而是更大的權力。
若有一日,這更大的權力出現了問題,那又該由何人來制約
人治比之法治最大的缺點便在此處,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永遠沒有私心和貪欲。
治理吏治,不能靠國家的某一個時間的政令和風向,也不能靠幾次欽差巡視地方。
固然在欽差巡視地方查處貪官之時,百姓會感到歡呼雀躍,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問題卻已經極為嚴重。
地方無法制約官員權力的濫用,竟然只能靠欽差巡查
楊清源想要革新,卻不知道從何處下手,真正的法治不是靠他一個人想要革新就能完成的。
即便是千百年后,也是一直在法治的道路上行進。
路漫漫其修遠兮
豫州,少室山。
少林寺,禪宗祖庭,高手如云。
別看慈航靜齋、靜念禪院名聲在外,但佛門底蘊最深者,莫過于這少林禪寺。
藏經閣,乃是少林寺講經說法藏經的場所,平日里有一個灰袍老僧負責清掃,但今日這個灰袍老僧卻沒有持拿笤帚,而是坐在地面之上口中誦經。
“是故地藏菩薩俱大慈悲,救拔罪苦眾生,生人天中,令受妙樂。是諸罪眾,知業道苦,脫得出離,永不再歷”
前少林方丈渡如,步入藏經閣中。
“師叔,為何誦念地藏菩薩本愿經。”
老僧停下了誦讀之語,雙目微睜,看向東南方向。
“有一故人,今日仙逝,若無他,便無今日之我。老僧孑然一身,只能誦經為老友祈福助他往生極樂。這七日,老僧都會為他祈福,阿彌陀佛”
說完不復再也多言,閉目誦經。,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