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之間徹底拉開了距離。
天策軍便開始了分兵計劃,南下救援,楊清源還從蒼云關渠帥燕忘情處借的蒼云玄甲軍一萬人,再加上天策軍的十二萬人,合計十三萬人。
就在楊清源整合兵馬的時候,梁王軍中卻來了一個不速之客。
梁王大軍剛剛退回到了望南城下,乾帝派來的監軍便來到了軍陣責問。
經過七王爺的事情之后,乾帝也明白了,對自己的忠心但是愚蠢的人是代替不了軍事主官的。
于是這次派的監軍就靠譜多了
首先對于乾帝是絕對忠心,其次又不能像七王爺一樣搶奪兵權,但又能讓梁王顧忌。
這樣的人選,那只有乾帝身邊忠心的宦官了。
宦官的權力來自乾帝,即便是掌握了部分兵權,也沒有用。
縱觀史書,能夠脫離皇帝掌控的太監,只有前唐后期的權閹。
但那也是就有原因的,唐朝的太監掌軍,執掌樞密。
起初太監是不掌軍權,只為監軍的。
但德宗年間,平定淮西李希烈叛軍的涇原兵,因為不滿朝廷賞賜的飯菜及物品,發生了嘩變。
兵變中文臣一個個拋棄德宗而去,投降叛軍;各地將軍統領的軍隊也都心懷鬼胎,不來勤王。
只有宦官還忠心耿耿地守衛在身旁。
于是,涇原事變被平定后,唐德宗開始大肆重用宦官。
同時,前唐德宗鑒于兵變的教訓,決定將此時的“禁軍”,也就是“神策軍”,完全交由最被信任的宦官掌控,任命宦官為“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統領禁軍,這也就成了唐代宦官掌握禁軍的開始。
時神策軍為前唐中后期最為精銳的部隊,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基本也就代表掌握了皇帝的生死更迭,如“甘露之變”,宦官掌兵的后果。
但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大周的御馬監的宦官也掌握了部分兵權,御林軍中的騰驤四衛,近一萬兩千人的精銳,就是御馬監直轄的。
但是御馬監的太監,依舊是天子家奴,沒有獨立的兵權。
究其緣由,便是前唐的太監,不僅僅握有獨立軍權,更是廣結黨羽,外交藩鎮。
前唐后期的天子需要太監去平衡藩鎮,導致其權勢進一步擴大,這才導致權閹有廢立天子之能。
大乾雖然是化外王朝,但是朝中有識之士例如耶律楚材,在效仿中原王朝的時候,早就想到了這一點。
所以大乾的宦官,權勢還不如大周的,只能老老實實依附大汗。
“紀公公怎么會來到此地”
雖然此人雖然是元蒙人,但是因為耶律楚材的漢化強國之策,國內之人基本都有漢姓。
“雜家不過是殘缺之身,本不該來此驚擾王爺,但是雜家受大汗所托,自然當恪盡職守,不敢有所疏漏”
雖然口中謙遜,但是紀公公的態度可沒有一點恭謙,他是大汗家奴,只需要對大汗恭謙就夠了。
“敢問王爺,為何突然對周軍退避三舍啊”
一舍為三十里,三舍正好九十里。
梁王也沒打算和這個監軍撕破臉,還是客氣熱情地敷衍道,“公公有所不知,這天策軍的主帥李承恩,奸猾狡詐,詭計多端,本王料到他針對我軍有所謀算,這才收縮兵力,嚴陣以待。”
這就是言語藝術,撤退那不能叫撤退,你得叫收縮兵力,這樣一用上專業術語,就顯得梁王這個私下和敵國達成協議的人,勤勞王事,是大大的忠臣啊
但是紀公公卻沒有被這一套忽悠過去,反而是摩挲著手中的茶盞,用尖銳的語氣問道,“梁王可不要欺瞞大漢,雜家可是聽說了,前個日子來了一個周人和梁王殿下密談,結果談完之后,梁王殿下就撤軍九十里,該不會”
紀公公拖長了語氣,“該不會梁王殿下這是和什么人達成了什么不該達成的協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