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大敗之后,潰兵就像是無頭蒼蠅一般。
而靺鞨人的騎兵又迅捷,其中不少人便選擇就近前往趙王的城池尋求庇護,繼續抗擊后金。
而趙王朱楷也順勢收攏了許多的潰兵,原本趙王的護衛、私兵加上被他控制的大周兵馬,也就大概十三萬人,這場周軍的大敗,一下子讓趙王的勢力增長了一倍。
趙王將這些兵馬打散重新整編,只需慢慢消化,就可以完全控制這些人。
“大師,如今形勢,計將安出”
趙王問策于渡衍,這個要送自己一頂白帽子的和尚。
從一開始趙王就知道以渡衍為首的佛門襄助自己的原因。
道教為大周國教,當代真武道尊張三豐威壓天下,上上任北冥道尊北冥子半履塵世。
如此的局面,佛門根本沒法反擊道門。
三武一宗的滅佛之法,對于佛門的打壓太嚴重,讓他們至今沒有緩過勁來。
自己需要那個至高無上的九五尊位,而佛門需要一個至尊來扶持佛門,打壓道門。
雙方一拍即合,簡直是天然的盟友。
而禪宗祖庭的少林,派出這個“渡”字輩高僧在輔佐趙王。
原本,趙王只不過象征性地客氣一下,但接觸之下,才知道這個和尚胸中自有百萬韜略,便將其作為了自己的首席謀士。
渡衍眉眼低垂,蒼老的聲音緩緩言道,“殿下,老衲有上中下三策,可應對現在的局面。”
這是謀士的老通病了,大部分有點水平的謀士,都喜歡玩這一套。
一是因為時局復雜,應對的策略也就不可能只有一種,謀士提出“上中下”三種策略,可以窮盡一切的可能。
其二就與謀士的定位有關。
謀士在于“謀”而不是“斷”,最終的決斷權還是在主公手中。
當然,謀士在提出自己的不同策略時用“上中下”來區分,以此來表明自己的傾向性,又能把決斷權交給上面,不用承擔選擇不利帶來的風險。
“大師請講”
“下策,是此刻起兵,與后金合兵一處,以后金的兵力加上殿下的大軍,即便是晉陽城有于延益坐鎮,一月之內攻破晉陽的概率也在七成左右,一旦攻下了晉陽,便會可揮師京畿,搗毀朝廷中樞。到時候,殿下再可轉過頭來,收拾努爾哈齒”
“不過用此策,北境天策軍的因素不穩定,而且起兵與后金靺鞨合擊王師,必然會被天下人所不齒,殿下的名聲怕是要臭了”
“那中策呢”
“中策,便是按兵不動,坐山觀虎斗殿下可趁此機會操練兵馬,打造軍械,無論是于延益和努爾哈齒誰勝誰負,殿下都可出兵從后方攻擊努爾哈齒。若是努爾哈齒勝,殿下便可攻破敵酋,收復失地,到時候,便可攜大勝之勢,入京畿。以大敗后金,挽狂瀾于既倒的威望,殿下登基至少有七成把握。”
“而若于延益勝,殿下也可出兵向天下人表明殿下之忠,對于朝廷的忠心,有此戰功,即便是朝廷忌憚殿下,也不敢貿然動手,也可乘機撈些好處比如靺鞨的奴隸,戰馬戰后還可向朝廷討些封賞”
聽著中策,趙王朱楷頗為心動,這個計策和他不謀而合,可為什么這個計策只是中策呢
隨即趙王追問道,“那上策呢”
“出兵建州,趁著靺鞨主力都在并州集結,犁庭掃穴,收服諸部”,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