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敬以為,那種可能性更大一些。”
秦頤巖和朱劍秋對視一眼,開口問道。
戚元敬沒有第一時間回答,他不僅僅是個純粹的武將。
在大周文武分流的當下,他內心卻以為文武不分家并且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這一準則。
因為楊清源和于延益,戚元敬不僅不輕視文官和文化的影響,反而認為這些都是行軍打仗必不可少的內容。
同時也是一個極富政治智慧的人,
而這樣的人,相比于天策軍的二人,在政治上顧忌更多
他要說出的答桉,涉及到大周皇室,在政治上極為敏感,這讓戚元敬顧忌頗多。
但是一番思慮之后,戚元敬還是做出了抉擇。
他受楊清源和于延益提拔,身上已經打上了帝黨的標簽,再有搖擺反而不妙。
“依末將愚見,是趙王的可能性更大”
“元敬你談談你的看法”
戚元敬隨即解釋道,“高句麗雖然臨近后金,但一直是我大周的屬國,在伐金之戰開始時,禮部依制就應該通知高句麗,如果是高句麗的人,定不會一直避而不見,反而會主動聯系我們,避免雙方有所誤會但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支神秘勢力,顯然在盡力避免和我們有所交匯。”
“除了高句麗之外,那么有能力有動作這件事情的,就剩下燕城的趙王爺了末將聽聞”戚元敬微微一頓,“聽聞趙王爺酷好武事,也是有私自出兵的可能性的”
戚元敬一直在注意措辭,畢竟無緣無故指責一個王爺有野心,這可不是小事,被有心人知道,輕則貶為庶民,重則流放三千里。
朱劍秋和秦頤巖對視之后,朱劍秋開口道,“元敬不必如此拘束,其實你想表達的無非就是趙王野心,意圖謀反之事其實這在天策軍高層算不得什么大秘密。”
“”
戚元敬有些發蒙,不明白為什么朱劍秋口中,能如此輕描澹寫地說出一個親王謀反。
那可是太祖高皇帝的兒子,天子的弟弟,鎮守燕城的趙王啊
“元敬,能得到楊侯和于大學士看重,必然是忠貞之士。”
同樣,換句話說,戚元敬身上是帶著新武勛集團和帝黨的標簽的,算是自己人,所以有些話,直說也無妨。
“之所以天策軍和龍武軍遙相呼應,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防范趙王的異動。”
以戚元敬的政治智慧當然能看出趙王的野心,但是沒想到,在天策軍高層中,這個野心已經被放到明面上了。
“趙王爺,乃是太祖之子,天子之弟,鎮守燕城。原本應當是大周之柱石,為社稷戍邊,然明眼都可以看出來,趙王爺近年的不安分。”
朱劍秋手中不知道什么時候取出了一把白羽鵝毛扇,可能是血脈返祖了
“永安三年,趙王爺以邊關吃緊為由,要求朝廷增加其護衛。原本趙王爺鎮守燕城,臨近建州前線,而且經常出關作戰,故趙王爺麾下,有三支護衛,每支護衛軍有一萬人。”
一邊的秦頤巖補充道,“當然事后查明,這編制不過是明面上的,趙王麾下的護衛軍每支當在兩萬人左右。當時朝廷棄守了邊關無主之地,而十二衛大軍也正在裁撤老弱,整編新軍。朝廷根本也確實缺少精力抵御后金,于是便又給了趙王一支護衛軍的編制,以藩王鎮邊抵御后金。趙王確實驍勇善戰,以八萬護衛軍在邊界配合邊軍,不僅打退了后金的進攻,還多有斬獲。”
這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戚元敬不過三十有五,當年還不過是個十五歲的少年。而這些東西都在兵部檔桉之中,以戚元敬如今的級別,也看不到。
“待到永安六年,龍武軍整軍完畢,開赴幽州邊境之時,趙王麾下已經有八萬善戰之軍,還收復了兀良哈三衛的控弦善戰之士作為仆從軍,周圍的部落,紛紛歸附,已成為尾大不掉之勢且即便知道趙王有不臣之心又能如何堂堂親王有戍邊之功,沒有證據,誰敢擅動就不怕一個千古罵名嗎”
不管趙王是否真的有反意,但他確實已經有造反的能力了。
“朝廷就沒能嘗試削藩嗎”戚元敬詢問道。
“這個問題,我們也曾經和李帥討論過,但是朝廷也投鼠忌器啊趙王護衛軍扼守關隘,若是逼之過急,一旦趙王因后金兵馬入關,則北境危矣”
趙王手上一張可以掀桌子的底牌,一旦打不過朝廷,他完全可以引寇入關。將朝廷拖入亂局。
“當時國庫空虛,百姓因常年征戰疲敝,經不起如此大戰。朝廷的削藩計劃,也只能就此作罷。”
戚元敬是帝黨中人,得楊清源、于延益看重,而且其統兵練兵之能,也是有目共睹。
登州備倭軍一直三線守備部隊,被戚元敬練成了一支能打的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