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目的,不是為了貶低蜀王,而是引出十三的位份。
十三和小九雖然是庶出,但他們的母親卻是太宗的淑妃。
這一切都是有預謀的。
果不其然,王華剛剛說完,一旁向來置身事外的中山王徐忠壽開口了。
“王大人這是讀書讀傻了嗎你的話本王不能茍同。既然王大人提到了生母位份,那咱們就好好論論。在這京中,若論位份尊貴,諸皇子誰比得上吳王殿下無擋下為太宗淑妃娘娘之子。本王推舉吳王。”
這句話說得非常在道理。確實,若以母親的身份論,在沒有魏王的情況下,十三反而是最尊貴的。
貴、淑、德、賢天子四妃,太宗沒有貴妃,除去皇后之外,就以淑妃最貴。
此言一出,御史之中當即有人站出來罵道“老中山王英雄一世,為何會有你這種的子嗣,就甘為楊清源的走狗嗎”
徐忠壽有王爵在身,原本是大周尊貴無比的人物,但是科道言官和御史向來不管這么多,別說是異姓郡王,就連天子他們都照罵不誤。
徐忠壽是個武人,自然不能和專職罵人的御史言官比嘴皮子,這位老哥是個實在人,擼起了自己蟒袍的袖子。
罵不過,動手應該沒問題吧
就在含元殿即將發生斗毆的時候,兵部右侍郎李澄光及時開口,避免了這位御史的血光之災。
“廖御史所言詫異,難道吳王非天子血脈乎”
李澄光一句話就讓這位廖御史閉口不言。
吳王當然是天子血脈,既然是天子血脈自然有當選的資格。
別以為這些御史和言官都是好人,相比于一般的事務官,清流的平均道德水平確實要高一些,但不代表他們都是無私為國之人。
很多的言官御史不通世務,為罵而罵,也就那樣
就在眾人以為到此為止的時候,突然宗室之中有人開口道,“本王以為,臨淮老王爺之孫,朱選基,少年奇才,有圣明之主的潛質,本王推舉朱選基為新君。”
這一番操作可把在場眾人都給雷到了。
雖然大行皇帝朱瞻坤沒有子嗣留下,但是先太宗文皇帝尚有皇子在世。
太宗一脈尚未絕嗣,你支脈跳出來算怎么回事
“胡說八道簡直是胡說八道”
戶科都給事中立刻開罵了,他們官不過七品,但手中之權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抗衡尚書,掌管侍從、規諫、稽察、補闕、拾遺等事
鄉試考官、封駁詔旨、監察六部、參加內閣及六部長官的廷推、廷議、彈劾百官都是他們的職權之內。
一個都給事中若是外任正四品的上州刺史,甚至有著官升六級,勢減萬分的說法。
“如今尚有太宗皇帝子嗣在朝,為何需要從其他分支選人”
“原本該是大行皇帝之子繼位,但大行皇帝無子,自然是從同輩中人挑選,難道臨淮郡王之孫不是太祖血裔嗎”這位宗室不知道是受了什么人挑撥,上頭了
“呵呵可笑至極莫非你連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都沒有聽說過嗎既然大行皇帝無子,自然是該由其弟繼承。”
一眾的朝廷重臣各抒己見,旁征博引爭吵了一個時辰有余后,票選才得以開始。
為了公平起見,剛剛主持廷議的錢牧謙不再主持票選過程,改有右都御史、都察院正程青松主持票選。
以蜀王、宋王、吳王、朱選基四人為候選人進行投票。
在場共有六十八人有投票資格,以宋王得票最高、計有二十八票,吳王次之、計有二十五票,蜀王第三、計有十一票,至于動了心思的分支一脈的推舉的人選朱選基,就獲得了四票。
說實話,但凡是正常人,都不會去投他怎么算也輪不到他朱選基繼位啊
含元殿外,宋問嚴帶領的一票人在被錢牧謙斥責之后,安分了一點,但也在等著廷議結果。
“問嚴兄,你說,萬一推舉出來的人選不是吳王,楊清源這逆賊能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