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城,趙王府。
作為一個雄主,果決是必備的品質。
他既然下定決心,趁此良機起兵,自然不會有所猶豫。
趙王府,這個隱藏在燕趙之地的龐然大物,為了這場戰爭準備了二十年,于此時在黑暗中露出了獠牙。
除了整備軍馬,點算軍械糧草。
還有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大義名分。
對于一個王朝來說,法統是極為重要的,代表著長治久安。
對于一個造反者來說,名分是極為重要的,代表著名正言順。
總有一個誤區,掌握兵權就可以登基稱帝,但事實哪有那么簡單。
董卓的西涼軍不強嗎曹魏武的青州軍不壯乎
只有前唐崩塌之時,大義才在亂世暫時失去了效果,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喊出了,“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而在大一統王朝,一個權臣的極限是架空天子,攝取朝政。改朝換代那屬實是想多了。
大義名分,或為天命,抑或是道義。
先漢太祖高皇帝,自稱赤帝子,斬白蛇以起義,這便是天命所歸。
隨后,約法三章,與民更始,休養生息,盡收民心,這是道義。
如此,他才坐穩了大漢四百年之江山,即便是有王莽篡漢,依舊有人心思大漢。
再比如后漢末年,天下三分,除了勢力均衡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其中兩家都有大義名分。
曹魏得獻帝禪讓,雖然有脅迫之嫌,但禪讓乃上古傳承之力,以禪讓繼位,得漢之天命。
而季漢建立者劉玄德乃是先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后。
根據先漢太祖殺白馬、歃血與群臣定下的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昭烈帝才是三家中唯一可稱王的人。
曹魏得天命,季漢有道義,唯獨東吳從來沒有被人當成過正統。
想要師出有名,趙王就要天下接受他起兵不是叛亂的事實,那就必須為自己的起兵找一個合適的借口。
二十年的時間,趙王早就把太祖定下的皇周大典給翻爛了。
“諸君,孤王乃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國家至親,受封以來,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回,致使皇權旁落,威嚴掃地。孤之父皇、母后創業艱難,封建諸子,藩屏天下,傳續無窮,皇天后土,實所共鑒。
祖訓云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
今禍迫予躬,實欲求生,不得已也。
義與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討,以安社稷,天地神明,照鑒予心。”
趙王說話之時,語帶悲愴,大義凜然,似有浩然正氣在身。
這種時候當然缺不了托了
趙王府的葛長史站出來,“王爺此舉不妥,我等雖知王爺公正為國之心,然天下人不知,一旦起兵,無異于潑墨自污于身,千秋史筆再難寫凈還請王爺三思啊”
葛長史當然不是來勸趙王起兵的,而是來協助趙王營造一個一心為公的賢王形象的。
剩余幾個人也紛紛出言勸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