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沉默的李澄光發言了,在于延益身殞之后,便由他暫代兵部尚書之職。
麟德二年,李澄光正式升任大周兵部尚書,任武英殿大學士。
因為楊清源的設計,大周兵部和六軍都督府的職權分離,軍備、后勤、募兵、考功等與戰爭無直接聯系的職權歸兵部所用。
與軍中作戰有關的職能歸六軍都督府所有。
“依照我大周士卒的日常標準,普通軍士每日可二升米糧,一個月就是六斗米糧。馬匹每日精料三升,干草一束約一升,一個月就是九斗糧三石草。一萬兵馬,算上戰馬和馱馬,月消耗糧食在三萬石左右。若是在算上后勤消耗,那便是六萬石有余。以趙王麾下的兵馬數量,他手中的糧草不可能支撐起他麾下大軍長期作戰。”
戰爭情報學,這是大周情報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楊清源提議,錦衣衛、護龍山莊等一力籌建。
其目的就是為了大周的戰爭服務,原本大周的敵人是后金和北乾。
后金被滅、北乾被牽制,大周戰爭情報部門的工作重心也就移到了趙王身上。
對于燕趙之地的糧食流通,兵部之中皆有備案。
李澄光仔細一算卻發現事情不簡單。
王華當即提出反對意見,“趙王既然決意起兵,定然不會是倉促行事,他必然是通過別的途徑收買了糧食。”
“可糧食不會憑空出現,草料還好說,趙王可以從北境獲得,但是糧食作為戰略物資,大小糧商在我兵部皆有備案,不可能有糧食多余。”李澄光否認道,“且,我之前與楊侯也曾探討過這個問題,楊侯的意見與我一致。”
數據只能偽造,不能騙人。
但數據本身沒有問題,從數據得出的結果自然不會有問題。
楊清源一直是這樣認為的
這場會議雖然楊清源不在,但是他的存在感卻很高。
“李尚書可以確認”王華聞言也是輕輕捻須。
“這是自然”李澄光對于自己的業務水平很自信。
戶部尚書也開口贊同道,“李尚書所言不錯,這幾年的糧食產量,戶部有詳細的記載,趙王或許能夠賺到錢,但糧食是變不出來的。”
吳克明遲疑了一下,“會不會是趙王花費巨資從北乾購置”
李澄光搖頭否認,“北乾本就不是產糧大國,近兩年的也不算好,一直向我大周購買糧食,才能保證其國內糧價的問題,不可能舍本逐末為了點小利去出賣珍貴的糧食。”
糧食這東西,平時看不出來,只有缺的時候,才會感受到其珍貴。
靠著大周的糧食貿易,北乾才能穩定局面。
否則一旦缺糧,就以為民變。
再多的金錢,在國家穩定面前都是浮云,北乾是絕不可能出賣米糧的。
麟德天子提議道,“要不要讓都察院再查查糧倉,看看有沒有人私自倒賣糧食”
突然之間,十三愣住了
是了,近年雖然沒有什么糧倉失竊的事件,但是永安十九年年末之時,大周可是爆發了驚天一案。
京畿五大糧倉,除永濟倉外,其余四倉一夜之間全部起火,其中的糧食被燒得一干二凈。
這是十九年第一大案,也是楊清源所辦的第一個案件。
案件從李百兩這個擁有龐大的私人船運隊的最大私人船商開始,蔓延至京畿地區官倉的負責人趙德漢,漕運御史錢亮平,漕幫的挑夫、民工,最后查到當時的京城首輔安云山。
安云山是當時京城之中最大的銀商和糧商。
此刻多虧了楊清源抽絲剝繭,追回了部分的糧食。
但還是有近三百萬石的糧食,最終消失在朝廷的視野之中。
這個案子和公子羽有關,楊清源和暗六部在追查青龍會的時候,曾經想探訪這一批糧食的下落,但卻毫無蹤跡。
隨著趙羽之死,青龍會覆滅,這些糧食就像是消失了一般。
“陛下”王華等人也發現了麟德天子的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