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周秦漢魏以來,前后出師北伐,唯有三道其中一道東北發,向中山,經北平、漁陽,向日檀、遼西,歷平岡,出盧龍塞,直向匈奴左地,即左賢王所理之地。
當年曹魏武討伐烏桓就是走得這一道。
盧龍塞、大凌峽,白狼山篝火奏胡笳。而大寧在喜峰關外,古會州之地,東連遼東,西接宣府,實為幽燕巨鎮。
當年太祖高皇帝初定天下,暫定于金陵故都,而邊土曠遠,故簡諸子英武智略者戍邊。相比于軍中的大將,他更加信任自己的兒子。
燕城、大寧為幽州重鎮,正面面對后金的兵鋒,于是趙王封北平,寧王駐大寧,皆宿重兵備邊。
寧王帶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麾下的所屬兀良哈三衛的五萬騎兵均驍勇善戰。
兀良哈三衛乃是北乾投靠大周的元蒙人,北元脫古思帖木兒汗被中山王所擊潰,隨后鐵木哥斡赤斤的后裔遼王阿札失里遣使降周,太祖高皇帝遂分其為三衛,設置了三個羈縻衛所。
兀良哈三衛的騎兵都是原本精銳的元蒙騎兵,戰力之強、騎射之精,堪稱天下無雙。
就算是天策軍的鐵騎也不敢言勝。
這支兵馬趙王眼饞許久了自己的這個弟弟麾下兵馬精銳,其中甲兵三萬分屬天策軍序列、三萬分屬龍武軍序列,兩萬為其護衛兵馬擴充。
這位寧王殿下對于朝廷中樞表現出來的一直是恭順,也一直與野心勃勃的趙王劃清界限。
削藩之事,太宗文皇帝已經做得七七八八了。
高祖分封諸王,趙王封燕城,谷王宣府,代王大同,晉王晉陽,慶王韋州,肅王甘州,權王大寧。
其中的谷王、晉陽、代王、慶王、肅王都已經被削去實權,當個閑散王爺。
他們手中原本十二衛的兵馬也被文皇帝改編成了,天子六軍中的神策、天策、龍武三軍。
寧王在太宗朝時,一直對太宗忠心耿耿。
太宗有召,從不拖延,即刻進京面圣,相比于趙王,那是沒有絲毫的猶豫。
太宗患病之時,更是日日進宮請安,侍奉湯藥。
對于太宗,寧王是忠心耿耿的,可也僅僅是對于太宗。
熹宗厲皇帝鎮不住寧王,現在的麟德天子一樣鎮不住他。
從太宗病重開始,寧王就開始變了,先是在后金之戰中劃水。他麾下戰力強勁的兵馬被十萬后金軍所牽制,遲遲不曾參與正面戰場。直到趙天麟帶兵犁庭掃穴之時,才一道出兵攻擊后金。
而趙王起兵奉天靖難之后,寧王的態度也顯得有些曖昧。
大寧城中,寧王聽聞了趙王朱楷親自前來,不由瞇起了眼睛,“孤的這位四哥現在來這里,怕是想要拉本王入伙啊”
寧王轉頭看向了身側的白衣謀士,“陸先生以為呢”
這位陸先生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反問寧王,“在下如何認為不重要,關鍵是王爺想要什么”
寧王的心態是很矛盾的,他不想當皇帝。
不管是他父皇太祖高皇帝還是他的長兄太宗文皇帝,都是工作狂,兩個人一天最多能干八個時辰,還沒有加班工資和節假日。
簡直是不把勞動法放在眼里,一天十六個小時,就算是黑工也不至于這樣沒人權。
當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簡直是這個世界上最累最痛苦的事情了。
但寧王又享受大權在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