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龍武將軍趙延進發現遼軍是一字長蛇擺開,第一個提出了合并一處的建議,其他將領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建議,在雙方開始布陣之時,宋軍將領卻忙于爭論是否聽從宋太宗趙光義的安排。這樣的局面下一次將是出現在校長的手上。
為了拖延時間,宋軍派人向遼軍主將韓匡嗣傳達了想投降的意思,遼軍也就放松了對宋軍的監視。
趙延進建議宋軍應立即改松散陣型為前后兩陣,采中央突破的辦法,殺契丹人一個措手不及。但崔翰對此卻很猶豫,生怕違逆了太宗的“陣圖”,戰后會被問罪。趙延進拍胸脯表示“倘有喪敗,延進獨當其責”關鍵時刻,擔任監軍的李繼隆也力挺趙延進“兵貴適變,安可以預料為定違詔之罪,繼隆請獨擋之”
有了這兩位的保證,宋軍將領最終在從“抗旨”和“勝利”中間選擇了“勝利”,他們迅速地決定合兵一處,趁遼軍不注意突然進攻,結果遼軍大敗。
滿城之戰宋軍斬首一萬多,俘虜三萬多,使得遼軍主力損失一半,并且丟掉了很多的糧草輜重,這場戰爭以宋軍的完勝而告終。
這場仗雖然沒有按車宗的布置打,但是勝利卻給了車宗莫名的自信。
雍熙四年,在宋軍于幽州二度潰敗后,車宗梅開二度,又召大將潘美、田重進、崔翰入朝,賜予“御制平戎萬全陣圖”,并“授以進退攻擊之略”。
楊清源將此事當成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講給十三聽,其意就是告誡十三,千萬不要胡亂遙控指揮,不是每個人都有李德勝那樣的本事的。
宋車宗、明堡宗、校長,就是臥龍鳳雛幼麒麟,又菜又喜歡指手畫腳。
十三對于這些故事,印象極其深刻,所以他在和六軍都督府商議作戰指令的時候,只會做出一個戰略目標的指示。
具體怎么打,從哪里打,那是五軍都督府和前線指揮官的事情,我們這些在后方的人就不要指手畫腳,只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證政局穩定就好了。
看似是很簡單的事情,但縱觀全史,能做到這一步的皇帝,已然是屬于圣明了。
岳武穆、李繼隆這些名將,真的是非常渴求一個這樣“無作為”的皇帝。
“王卿,著內閣擬旨,令并州諸郡之糧倉,全力供應趙天麟所部所需之糧草,令工部將作監務必保證前線大軍之裝備。保證前線戰事順利平穩進行。”
“臣遵旨”
十三的旨意之中,沒有一條是對戰事提出具體要求的,要求越多,那么前線將領的束縛就越多。
十三記得,師尊曾經給他講過一個故事。古時有個藩王謀逆,結果那個小皇帝竟然下旨,“今爾將士與藩王對壘,、毋使朕有殺叔父之名”。這句話一出,前線將士,根本沒法打仗了。
故十三在圣旨之中什么都沒有說,只是保證前線將士的供給。
趙王府中。
朱楷看著沙盤上的山河輿圖正在不斷推演著戰局變化。
戰局推進的很順利,他在燕幽之地苦心孤詣,經營多年,朝廷在這里根本不是趙王的對手。
一切就像他之前和渡衍大師推算的一樣,輕松拿下幽州,而素有人口第一多,天下第一大州之稱的冀州,趙王也輕松拿下了一半。并州的東部也被趙王拿下。
趙王幾乎沒有費什么力氣就拿下了近兩州之地,戰事推進的比他想象中的還要順利。
果然,這個情報沒有錯,直到現在,趙王還沒有聽到楊清源的消息。
楊清源在南疆,趙王至少有四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前期的布局。
他研究過楊清源的兩場大戰,第一場北境之戰倒還好說,第二場的晉陽之戰,不過他在沙盤上如何推演,都不是楊清源的對手。
這種情況下,和楊清源正面對戰極為不利。
他需要以大勢來傾軋楊清源,以勢壓人。
何為大勢,最好的詮釋就是魏武帝,他以武帝為號,原本應該是戰無不勝的,但其實他的戰績并沒有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