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崆峒派也受不住壓力,被迫將原崆峒掌門王貝貝逐出崆峒。
朱無視和朝廷當然知道這是崆峒派做給朝廷看的,除了少林武當,哪一家武林門派會輕易處置一個洞玄境的武者
只是朝廷要的也就是這個態度
此事之后崆峒派真正走向了沒落,于是他們也將目光投到了趙王的身上,既然第一次押錯了寶,那就再押一次。
數名武林高手正在夜色中交手,其中就有崆峒派的人。
其中武功最高的二人都已經是元化境的武者。
“崆峒派竟然甘愿為趙王叛逆之走狗,真是令人齒寒”為首的年輕少俠雖然以面巾遮面,但依舊可以看出其眉宇間的正氣。
對面崆峒派的武者被叫破了身份,也是氣急道,“卓一航,你們不也當了朝廷的走狗嗎虧你還是紫陽真人的弟子,有什么資格說我”
這年輕俠士正是紫陽真人的弟子,卓一航。
他是武當三觀之中,紫陽觀的弟子,也是出類拔萃。與真武觀的宋青書、清虛觀的葉凌風,并稱“武當三杰”,是武當年輕一輩中的翹楚人物。
楊某人雖然也算是年輕人,但他輩分高,算不得年輕一輩的高手,武林中也不會有人把他當成年輕一輩的高手。
卓一航聞言臉上沒有任何心虛之色,反而義正詞嚴地說道,“當今天子圣明仁德,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然趙王狼子野心,意圖謀反,孰正孰邪,孰對孰錯,一眼可知爾等助紂為虐,還不思悔改,今日我就替天行道”
崆峒派的高手在辯論方面顯然沒有什么天賦,被卓一航幾句話便噎得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只能破口大罵
激怒之下,這崆峒派高手施展出了白虎掌法。
此掌法極為精微奧妙。為歷代祖師觀摩崆峒之通靈白額虎,效其身法意旨而創,象形取名。出招剛猛之間又不失靈巧變化,雖然不如上清秘箓所記載的七傷拳,但也是一等一的掌法。
至于七傷拳,倒不是他不想用,而是尋常的崆峒高手根本不會這門拳法。
真正能將七傷拳的威力發揮出來的,崆峒派中,唯有掌門王貝貝和長老木靈子。
七傷拳對于修行者的內力要求極高,出拳時聲勢煊赫,一拳中有七股不同的勁力方才達到小成之境。
像是崆峒五老那樣的七傷拳,頂多就是練了個外殼,根本難以發揮其神髓。
而這個崆峒門人,雖然是元化境的高手,但他的內力修為也不足以修煉七傷拳。
若是不管不顧之下,強行修煉,恐怕拳未練成,自己先受了嚴重的內傷。
但這白虎掌法已然是威力驚人,出掌之間帶有虎嘯之聲,在夜空中回蕩,讓人難以分清真假。
卓一航劍法卓絕,但畢竟年少氣盛,見對方施展出了掌法,不愿意以掌法敵對,也施展出了武當的掌法蛇鶴十三式。
此功乃是張三豐青年之時偶過荒郊,見仙鶴飛舞,靈蛇糾纏其上,惡斗十里,同歸于盡,因悟蛇鶴十三式,是十三式也。
然此門武功唯陰狠絕毒,恐有傷天理,棄之又可惜,故張三豐將其藏在了武當藏經閣高處的道門典籍,寄諸天意,留贈有緣
能在武當藏經閣中尋找道典,視其他武學如無物之人,定然已悟道門慈悲,就算是學了這門武功也不打緊。
這一點,倒是和少林寺那個掃地和尚想得一般。
但見卓一航出手之間變化多端,蛇騰鶴舞,身形一時如鶴舞,一時如蛇行,一時凌空,一時貼地,身形變化之復雜、迅速,令人眼花繚亂。
崆峒高手的白虎掌法雖然威力驚人,但卻無法奈何卓一航分毫。
不只是二人,其余的武林高手也在相互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