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水期,顧名思義流域內地表水流枯竭,主要依靠地下水補給水源的時期。
一般由秋季開始,延續到次年春季,南方較短,北方較長。
燕城這個地方屬于南方還是北方,一般情況下除了關外的朋友,大家都覺得這里是北方,所以白溝河的枯水期還是很長。
但趙天麟和趙武在聽到枯水河淺的喜悅之后,立刻進入了猜測狐疑之中。
枯水期意味著機會,也同樣意味著風險。
楚霸王麾下大將龍且ju之敗,有一半就輸在了這枯水之上。
昔年楚漢之爭的關鍵之戰,濰水之戰。
淮陰侯襲破臨淄,霸王聞訊遣麾下大將龍且親率兵馬與齊王田廣合力抵抗淮陰侯,合計二十萬之眾。而當時淮陰侯的精銳兵馬為漢王所奪,戰力嚴重下降。龍且因此輕視淮陰侯,又急求戰功,不用此計,率兵與漢軍隔濰水東西擺開陣勢。
作為兵家謀戰派的代表人物,淮陰侯對于雙方的實力估計無比精準,他知道正面對決不是龍且敵手,便兵行險著,連夜派人做了一萬多條袋子,盛滿沙土,壅塞濰河上流。
完成這一準備工作之后,淮陰侯率一半軍隊渡過濰河,進攻龍且的大營。龍且出兵迎擊,漢軍佯裝敗退,龍且以為漢軍怯弱,率軍渡河進擊。
龍且率軍出擊之后,淮陰侯命人決開壅塞濰河的砂囊,河水奔流而至,龍且的軍隊大半沒有渡過去。在二十萬楚軍混亂不堪的時候,淮陰侯抓緊機會,指揮大軍猛烈沖擊,成功斬殺了龍且。
濰水之戰的勝負在這一刻注定,霸王的滅亡之路從這一刻開始。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場出奇制勝的戰役被后世之人奉為經典,被寫入后世兵法之中。
半渡而擊,以水淹敵。
但凡熟讀兵法之將,無人不對此警惕萬分。
故而在趙天麟和趙武聽到枯水期、河水只淹沒大腿之時,當即想到了這場戰役。
若是趙王效仿當年的淮陰侯,在白溝河的上游以沙袋壅塞河流,平靖軍不察之下,渡過白溝河,那便落入當年龍且的困境之中。
鐘亞期尚且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只覺得兩位將軍的神態變化有點快,上一秒還是興高采烈,歡欣鼓舞,現在神情之中又帶著疑惑、凝重之色了。
“小鐘,你這個消息是從何處得到的”
趙天麟開始懷疑這是趙王設的一個局。
他們大軍長驅直入,已至冀州腹地,趙王叛軍看似節節敗退,但趙王畢竟在此地經營多年,若是想要這此地設局誤導他們二人,其實并不困難。
這一段淺灘固然是他們的機會,但也有不小的可能是趙王給他們的“機會”。
鐘亞期似乎也意識到了什么,正色說道,“末將本是帶著兩百余游騎在周圍巡邏,在西北方向時遇到了一個村莊,便想著進去打探下消息。在與一個老叟的談論渡河之法時,聽他提起了這個白溝河的枯水期。
那老叟原本是白溝河上擺渡的艄公,他言道,白溝河每年深秋初冬之時,白溝河的一些河段水流便會變得很淺,對于擺渡不利,時常擱淺。末將由此想到了借淺灘渡河之法,隨后率領輕騎順流而上,在距離我軍大營約莫五里的地方,找到了一處淺灘。此地的河水僅僅是摸過戰馬的馬腿的大半,尋常男子可輕松蹚水過河。”
這個過程在趙天麟聽來非常的合理。
自古村莊都是依水而建的,這白溝河沿岸的大小村落恐怕有數十個。
趙王不可能提前知道,平靖軍會在哪里巡查,更不會知道平靖軍會去哪里問
這個老叟應該不是趙王的人。
白溝河對岸,李遠大營之中。
“王爺,您斷定這趙天麟會從這一段淺灘過河嗎”李遠對于趙王的判斷感到難以置信。
想要渡過白溝河,辦法多的是,比如浮橋、造舟,而趙王所指的河段雖然是一段淺灘,但此時已經入冬,河面雖然沒有被冰封,但河水冰冷刺骨,趙天麟怎么可能讓將士們蹚水渡河呢
“因為這個辦法最快啊”
“快”李遠有些不明所以,趙天麟兵精糧足,后勤保障也是穩固,根據斥候交鋒的消息,平靖軍中的斥候甚至已經開始穿棉衣了,這種情況下,趙天麟根本沒有急的必要啊
再觀趙天麟的這一路推進用兵,俱是穩固不已,步步為營,怎么可能突然會著急呢
“難道是因為內閣中樞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