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地大家若愿意繼續佃租,那么我也愿意照舊,只是朝廷有令,我這地三年內,要把其中二十畝永業田上的桑榆棗樹種上。”
簡單的談了會,最終懷玉跟趕來的十戶佃戶重新簽了一份租約。每戶仍佃租原來的那十畝地,但需要把兩畝地種上樹。
田租不變,對半分成,地里產出,一半歸地主懷玉,不過這個一半約定只收夏糧的一半收成,麥草也是要對半分。但百姓秋糧收獲,不用分成交租。
而相對應的,懷玉也只土地,并不耕牛、種子、農具等一切,澆地水費等也是需要佃戶自己出。
懷玉那二十畝永業田,種樹后間種糧食,也只有正常一半收獲,因此也只要交一半。
以后桑棗等成熟后,懷玉把桑葉等賣給佃戶。
趙書吏幫忙起草了新的租約,在里正村正見證下,地主、佃戶一起按手印。
“恭喜二郎,這塊地一年起碼能給你帶來六十石糧再加幾十束草。”他還提醒懷玉,按慣例這佃戶交租時,還要負責把糧和草運到龍橋堡武家去,如果武家來收,那他們每畝要加車腳運費。
“如果州縣衙另有攤派到田,也是要佃戶出這錢的。”
反正武懷玉這塊地,啥也不用管了,夏糧對半分成,只要不出現災荒,那么起碼幾十石糧收成。
“這地之前沒入官后,縣里對他們是每畝征六斗糧,另加草料和腳錢,但實際上這幾年每年都征了八斗糧外加草和腳錢等,已經大大超過夏糧一半了。現在二郎定這租子,他們可是得不少便宜的。”
豐年畝產最高不過兩石,八斗外加腳錢等,另外義倉糧每畝還有兩升糧要交,其實早過了半,若是遇上點早霜水澇,只要不是大災,也很難減免多少的。
“坳里原來還有幾孔窯洞,原來是王家莊子所有,現在一并給二郎了。”趙書把他帶回坳里一處舊窯洞前,這算是張縣令額外的人情了。
窯洞有些破壞,但修補一二,還是不錯的。
懷玉謝過,暫時也用不上,但畢竟也是幾間窯洞。
等事情都辦好了,那十戶佃戶也都松口氣,就怕懷玉有什么額外的要求,現在一切照舊挺好,甚至還恢復到原來給王家種地時的租子了,比給官府種的時候還負擔輕些。
他們商量著要湊錢買只雞請懷玉吃飯。
“怎么能讓大家破費呢,如今糧食金貴,這雞也金貴著呢,等到豐收之時,我請大家”
這地是夏收過后交到懷玉手里的,所以今年的租子,便只算秋糧的一半,明年起,才按夏糧一半交租。
眼下糧價貴的很,一斗米得三百多錢,一斤鹽也得五六十錢,一斤油更得八九十錢甚至百錢,至于肉食就更貴了,被唐人稱為上肉的羊肉,一只羊得幾千錢,這在開皇年間都能買頭牛了,哪怕士人貴族瞧不起的賤肉豬肉,現在也得好幾十錢一斤。
一個雞蛋都得好幾文錢,一只雞那也不便宜呢。
他也不太忍心讓這些日子也很艱難的百姓憑白增添一筆負擔。
跟大家聊了會,便告別返回。
他不由的想到歷史記載,貞觀三四年的時候,天下大豐,斗米不過二三錢,相比之下,眼下百姓日子確實還十分水深火熱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