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俱樂部
校書郎來濟聽完武懷玉的想法,道“那不就是漢代的邸報嗎”
漢代實行郡國并行制度,各郡在京城長安都有辦事處,稱為邸,派有常駐代表,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太守之間做聯絡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以及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朝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或絹帛上,由信使快馬經驛道傳送各郡。
“我這個報紙不僅如此。”
懷玉當然沒興趣搞出來一份這樣的抄貼。
他辦報紙的念頭,其實是源于這段時間搞圖書后的啟發,書籍很貴,紙張也貴,文化學術其實是掌握在很少數人手里的。
掌握學術,自然也就掌握了很高的話語權。
懷玉倒沒想著說要去爭奪這個話語權,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歷代朝廷都在打壓那些掌握學術的門閥士族,這里面的斗爭殘酷激烈無比。
他想的也只是先慢慢的插個眼布個子,學術權這個先不要去碰,碰點輿論的參與權。
“有何不同”
“內容不同,我打算辦的這個報紙,暫計劃叫京報,不僅是把皇帝諭旨、臣僚奏議以及有關官員任免調遷等朝廷公開內容抄錄,而且還打算加上一些詩詞歌賦、地理雜志、甚至是雜談逸事、以及諸如各地物價等,”
他沒打算馬上弄什么時事評論這些,這些太危險,一般人沒那資格議論國事。但多搞幾個版面,什么詩詞歌賦、傳奇志怪、以及一些物價等,這些自然是能登,也估計能吸引一些人的。
畢竟相比起傳統的書籍,這種既有些時事新聞性,又還有些雜文故事,也比較新奇。
“如果有這么一份京報,每五到十日一刊,一份五千到萬字左右,你是否愿意購買呢”
來濟驚訝這設想。
“每五到十日就一刊,長期刊印,每份五千到萬字,這能做到嗎”
一個非常熟練的抄書人,一天最多也就抄一兩萬字,普通抄書人,可能要一天才能抄一萬字。
“要抄錄整理編輯、校訂,出稿后再抄寫、校正,五到十天一刊,做不出多少份吧”
一百個抄書人一天頂多二三百份,但出稿校訂花的時間更長。
以前的邸報,就是抄錄一些朝廷公文,快馬傳遞,各郡派人抄錄,也就是抄寫一兩份就行。
現在要搞這么多內容且出售,那自然不可能再只是一兩份,那必須和賣書一樣得有數量。
可賣書又不同,一本書編輯定稿后,可以邊抄邊賣,這報紙既然是要刊印朝廷公文等,那就得有時效性。
“五天一期比較好,”懷玉也道,“至于說抄寫的問題,其實我還有一個想法,雕版印刷。”
“什么是雕版印刷”
“就是雕刻一個模版,然后印刷,就跟用印蓋章一樣,這樣雕刻一張模版,就能蓋上幾百甚至上千張,”
唐人還沒有雕版印刷,這時代不論是圖書,還是寺觀的經書,都是手抄。哪怕是尚書周易詩經這些經書,都是手抄。
官方會雕刻一些石刻經書,做為范本。
相較之下,雕版印刷術在印刷那些量大的書籍上,肯定是非常有優勢的,雕刻一副版,可以反復使用,而且只要校正了版,那么就不用再每本書都要校訂了,甚至不需要會識字寫字的人,也可以印刷書籍。
這可以把書籍的價格打下來,擴大文化的傳播。
當然,雕版印刷還有一些技術性的問題要解決,雕版倒不是問題,畢竟這跟刻印章是同理,刻印也有陰文陽文,優勢的匠人根本不是事。
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墨水。
蓋章用印泥,寫字用墨水,但印刷需要的是油墨,而不是普通墨水。
懷玉覺得這也不是問題,拿出錢來,找那些制墨的匠人,重金懸賞,讓他們研究,有目的性的努力,肯定是不成問題的。
將來技術成熟,還可以升級活字印刷。
“二郎這京報打算刊印很多份”
“如果五日一刊,使用雕版印刷的話,怎么也得每期刊印發行售賣個兩三千份起步吧。”
來濟瞪大眼睛。
兩三千份,五天一刊,一月就六份,一年七十二份,每份五千到一萬字,哪怕只刊售千份,那一年不也是七八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