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場倒是有五萬多頃,林地也有三萬多頃。”
干旱少雨,沙大風多,冬長夏短,春遲秋早。
大部份的地,畝產只有幾十斤。
軍營選的這處地方,叫月泉,因有一汪如新月般的泉水湖,周邊還有兩萬來畝地,其中有幾千畝沿溝泉的地可引水灌溉。
以往這里還是比較興盛的,可也在戰爭中殘破,剩下的人還被梁師都給強制遷走了,留下了那些地。
甚至有的地里還已經翻耕過了,有的還已經播下了種子。
只是堡寨被放火燒了。
懷玉將一個團駐扎于此。
二百人,兩萬畝地,甚至還有幾千畝水澆地,地多的他們都屯墾不過來。
豆盧懷讓建議是將一萬畝地劃給鹽州鎮邊軍青山團,相當于按每兵五十畝屯田。
剩下一萬多畝,鎮兵也屯種不過來,便收為官田,部份做公廨田、職田、學田等,其余的則拿出招租商屯,或是直接出售。
雖說這些地本來是有主的,但許多原主在戰爭里家破人亡了,其余的則被梁師都遷走了,所以理論上這些地現在是無主之地。
做為長城內的地,還是有些價值的。
豆盧懷讓對這些地可是很不客氣的,整個鹽州有五萬多頃地,哪怕多數是產量很低的旱地,但畢竟是能出糧食的。
鹽州有鹽,以后還要駐軍,對糧食需要是很大的,這里產出的糧食可以直接賣給鹽池,搞商屯很有前景。
這家伙打算把一大批地拿出來發賣,其實就是變相的趁機占地。
他們完全可以把其中的好地、水澆地拿出賣,眼下這里地多人少,所以可以較低價格買下。
買下來后,搞商屯,雇人來種,或是蓄奴來種,產出就近給鹽池,然后換鹽換馬販賣,絕對利潤不小。
一團鎮兵,屯田一萬畝,看似很多。
不過這里的地干旱少雨,畝產也只有半石左右,還得是沒災的時候,五十畝其實也就二十五石收成,還沒除去種子。
一個邊軍一年口糧十二石,春冬衣七匹。
這個口糧其實是有點餉錢養家的意思,軍營里一般是日給糧二升,一年也就七石二,邊軍戍值是比較辛苦的,所以本來沒糧餉的府兵,一年也會有十二石口糧。
一人五十畝,倒不用擔心種不過來,畢竟不是江南的精耕細作,這里的條件也精耕細作不了,就是廣種薄放,很粗放式的耕種,甚至可能還要輪耕間作。
二百人一團的邊軍,劃撥一萬畝田軍屯,那么完全可以自給,甚至留有儲備,甚至軍官們的職田、團里的公使錢也夠開支。
“拿出部份地出售我倒沒意思,”武懷玉清楚豆盧懷讓的小九九,但眼下不能光想著挖墻角占便宜。
他是靈府長史也是鹽州刺史,首先還是得考慮這里的發展。
“地可以賣,但有個條件,地買了以后,必須得耕種,不能荒著,而且我要求,每畝地每年須向官府出售一斗糧,平價收購。”
加上公購糧這條,也是為了保證這些地不會被權貴豪強們趁機買下后,用來倒賣,或是囤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