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說針線這些小玩意,也很貴,鍋就更貴了。
至于說武器,刀槍弓箭這些,那是禁售的,鎧甲盾牌弩箭就更別提了。
連那極貴的鐵鍋,那都是采用的比較特殊的工藝鑄造的,這種鐵鍋的鐵,是不能再回爐打造武器盔甲的。
防的就是他們收集鐵器打造武器。
總體來說,武懷玉覺得朔方這邊受戰爭影響,物資比較匱乏,尤其是大唐制造的手工商品,他們的牲畜皮毛則有些嚴重過盛貶值。
但現狀就如此,他們需要的商貨,基本上也只有唐朝能供給,但他們的牲畜皮毛這些,大唐卻有許多個交易對象。
市場轉了一圈,挺熱鬧,還有不少店鋪正在趕工建造和裝修中,其實本來互市也不是天天開,但武懷玉沒理會那老一套,而是把白城城外的這市場,打造成一個常市,每日開放經營,里面還有固定的街鋪。
他有意要把這里弄成一個鹽州長城外的工商小鎮,貨物集散中心,而不是十天半月才趕一次的大集。
武家也已經在這開店,千金堂藥鋪、長生堂當鋪,以及寶玉堂的鹽號,還會有雜貨等商鋪陸續開設,近水樓臺先得月嘛。
“蕃坊修的如何了”
“還在招募人手,我們開出的工錢是做半個月,合每天一斗半的粟。”
這是短期工,一次做半個月,工錢就是谷子,不是錢絹,一天一斗半,做半個月,有二石多粟。
可以說這個工價,不算低了。
劉緒告訴懷玉,定的這個工價,其實是靈州雇人代役上烽的價。靈州處于邊地,有許多烽堡,朝廷都是征召當地百姓當番服役,輪到的一番就是十五天。
因為守烽較為辛苦,所以一般條件好點的都不愿上番,于是出錢請人代役,價格就是一天一斗半的粟。
雖說糧價有高有低,但一直都還是這個數。
如果按靈州這邊糧價,一斗粟現在大約值個五六十錢,那么一斗半大約能折八十文錢。
當然這是糧價高的時候,在隋開皇年間,靈州一斗粟大約也就是二三十錢,則一天工錢相當于四十。
不過賺的這糧,一般也都是當口糧,價格高低沒啥太大影響,畢竟都吃了沒變現。
修城筑路,跟守烽其實也差不多,都是非常辛苦的活。
要是做一般工,則可能只有這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錢糧。
賺點口糧養家糊口而已。
懷玉要修的蕃坊,是打算在白城市鎮邊,再修一個專給蕃人聚居的坊區,便于對蕃胡統一管理,來交易的蕃胡可以在此暫住,或是以后也在這里開店什么的,也可以居住蕃坊內。
甚至諸如以后要召些蕃胡做城傍蕃兵,他們的家眷也可住在里面。
分開管理,很有必要。
武懷玉的野心不小,這白城邊市的規劃布局很遠,邊市在白池旁,旁邊是鹽池縣城白城,北邊不遠是烏城和烏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