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冠仿皇帝自已設計的翼善冠,以鎏金銅葉做骨架,皮革張形,外面再貼一層皮革縷空蔓草花飾,頂部三道鎏金銅梁,兩側各三對中空鎏金我花趺,制作精巧,
這種進德冠,比進賢冠還顯身份,每一頂都是皇帝特別賜出,現在能擁有進德冠的臣子可沒幾個,都是宰輔重臣或皇帝心腹。
任秦瓊再三請辭,皇帝都不許,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
“中書侍郎溫彥博,改授御史大夫,兼太子左庶子,仍代理中書侍郎事務,加參預政事,進爵虞國公。”
“黃門侍郎王珪,檢校侍中,兼太子右庶子,進爵永寧郡公。”
右仆射蕭瑀,被人彈劾私通書信于亡隋皇后,皇帝罷其相位,命他為太子少傅,不再參預政事,這是他在貞觀朝的第二次罷相了。
裴寂免去左仆射之職,仍保留司空銜,也不再參預朝政,皇帝沒批準他回鄉,仍讓他在長安。
杜淹因病去相,安心在家休養。
長孫無忌去相,晉階開府儀同三司,不再參預朝政。
駙馬楊師道升吏部尚書。
原交州都督李大亮改授太府卿,
劉師立則恢復其襄武郡開國公爵和千戶真封,并起復為檢校岷州都督。
劉政會恢復官爵,改封渝國公,賜真封三百戶,授洪州都督。
任城王李道宗改封江夏王,授晉州刺史。
懷玉靜靜聽著。
確實變動很大。
裴寂、蕭瑀、杜淹、長孫無忌,一下子罷四相。
而秦瓊、溫彥博、王珪三人拜相。
房玄齡改封左仆射,杜如晦改封右仆射,王珪檢校侍中,魏征以尚書左丞守秘書監參預朝政。
朝中七位宰相。
民部尚書裴矩專任太子少詹事,由大理寺卿戴胄接任民部尚書。
楊師道升吏部尚書,這兩人并沒加參預朝政銜。
武懷玉自己是雍州治中兼刑部侍郎,免去了夏州都督之職,他現在這官職,實際就是雍州司馬,換成以后就是京兆少尹。
當然現在雍州牧由李元景換成李元昌,但這位皇七弟才九歲,只是遙領而已,而雍州別駕也空缺著,所以懷玉現在實際成了首都市長。
張亮是光祿卿,也還是六扇門老大,懷玉則是老二。
李世民這次調整有個很大特點,就是現在朝廷對都督府在進行大調整,裁并了不少都督府,同時有意把大都督府削權,這次直接讓皇子和皇弟們遙領大都督之職,而讓大臣出任長史實際主持事務。
這些八九歲,七八歲的皇弟、皇子們,也就是掛個名好聽而已,但真正主持都督府事務的官員,只有個長史職,這樣他們對都督府的控制力就要差很多。
武懷玉也沒想到自己這個夏州都督才當了幾個月,結果一進京就回不去了。
七位宰相,只有三個是直接宰相銜,其它四個都是以加銜拜相,這樣做以三高官官外的他職,尤其是較低的職事拜宰相,也方便皇帝控制朝堂,這些加銜宰相,天然缺少了三高官官們的那種權威,他們的相權削弱了,在皇權面前沒啥抗衡之力。
中書令之職,這么重要的長官,居然空缺了。
溫彥博這個宰相,是御史大夫,又還兼著中書侍郎的職事,另一位中書侍郎顏師古協助他理管中書高官孫無忌的地位更尷尬,罷相后,散階倒是升到了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這是升到最高階,可又沒有其它職事,也沒有參預政事的加銜,所以就成了一個真正的散官。
當然,他是皇帝心腹、大舅哥,就算沒有職事,可也頂多是避避現在這風頭,他仍可以侍從皇帝左右,參謀顧問,不是宰相的宰相嘛。
廷議結束。
長孫無忌面無表情的直接先走了,估計也是臉上有些掛不住。
秦瓊很謙虛的感謝大家的恭喜,拉著懷玉匆匆離開。
他是真不想做這大司馬加宰相,一路上嘆氣連連。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