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侍郎,我知曉的也不多,也是道聽途說,聽說海東明朝太祖開國后,便定下分封之制,分封二十五子為藩王,鎮守邊疆,
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
每藩王,置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每王府設三護衛,每護衛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萬九千人,親王有指控權,但由兵部統轄。
諸藩王分封錫土,列爵臨民。”
這句話大家都的懂。
海東大明藩王們,分封就藩,鎮守邊地,權力挺大,有三護衛,少者九千,多者五萬多,但這些兵也不是他們的私兵,只是跟大唐的都督們一樣有指揮權,但統兵、調兵之權在兵部和皇帝那。
藩王們同時還兼管理屯田、主管軍事、防御外敵,還兼所在地方民政財稅。
總之就是軍事民政財稅一把抓,比魏晉時的持節都督們權力大的多,而且這藩國是世襲的。
可武懷玉接下來的話讓他們又有些迷惑。
“明太祖雖分封二十五子為藩王,給予三護衛,讓藩王們集軍民財三政于一身,但同時立下祖制,后代皇帝分封皇子,只能封在邊疆蠻荒之地,不得封于腹心內地,
同時定制,代代推恩,親王諸子皆封郡王,親王國劃分郡王國,親王三護衛也劃分給諸郡王。郡王死后,再由諸子承襲,推恩封國公,代代推恩,降等襲爵,其封地,非有社稷軍功,不增不減,子孫傳。”
武懷玉并沒照搬朱元璋那套,也沒用朱棣后來削弱的那套,他說的這藩王封國,其實相當于唐末的節度使藩鎮,權力肯定比明朝的大,尤其是朱棣以后的大。
但是,他加了條關鍵的條件,那就是不得分封在內,只能分封到邊疆,且還有代代推恩這條。
這樣就算邊疆分封有藩鎮節度使一樣權力的封國,但每過一代就會減弱,一個親王國,下一代可能就是十幾二十個郡王國,地盤還是那么大,軍隊也還是那么多,那勢力自然小的多。
第二代時都是親兄弟,可能還比較團結,但兩三代之后,那可就會各打小算盤了。
如果能夠不突破這兩條限制,那李世民真要搞分封制,其實對大唐也沒啥威脅。
當然,不怕政策不好,就怕政策走樣。
真要是將來走樣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諸卿覺得如何”李世民問,他心里其實對那條只能分封到邊疆蠻荒的限制很不滿。
皇帝真正心思其實是想把如今的都督府,漸漸改成皇子封國,實行漢代一樣的郡國并行制度。
不過他沒急著表態。
先要爭取大臣們都支持封建,然后再來談細節。
可宰相魏征一如繼往的還是站出來反對了。
“陛下,隋末大亂,民生凋敝,如今大唐立國不久,百業待興,如果再施行封建,分割天下,國家會出現什么情況,很難預料。”
禮部侍郎李百藥就更不客氣了,直接說帝王有沒有天下,跟天下能有多久,那都是天命所定,跟封不封建沒關系。
天命注定當天子,哪怕出身亭長的劉邦,也還能成為天子。要是天命注定要亡國,那如秦二世、隋煬帝等再怎么折騰,也不是逃不過二世而亡。
這天命注定大唐當興,所以隋末那么多梟雄起兵,但最終還是大唐得天下。
這兩人帶頭反對封建,馬上也有不少人附議,覺得眼下推行州縣制最好,要是再行封建,無疑是倒退了。
中書侍郎顏思古站出來支持封建,“陛下,臣以為周朝封建之制,與漢代郡國并行封建之制,其實給諸侯國權力太大了,
倒是這海東明朝太祖所制訂的這個封建制度,倒挺不錯,皇子封藩,鎮守邊疆,世代承襲,代代推恩,分封錫土,列爵臨民,能夠穩固邊疆,屏護中央,
中央有亂,邊鎮藩王也能勤王護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