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大致出處,接下來就比較好查了因為趙振沒來的及封爵就夭折,相關的史料極少,好在他母親,也就是李鳳娘是歷史上有名的悍后,不論是正史還是野史,以及寧宗之后的史學家、文學家的筆記體史料中記載極多,就比如齊東野語和咸惇秘錄中,都有李鳳娘的志傳
其中記載因為是中年得子,李鳳娘對幼子極為寵愛。可惜不幸夭折又因為李鳳娘信佛,便想按照佛教禮典為趙振治喪
但不合禮制,所以趙惇不同意,為此兩人干了一架,但趙惇沒打過,反倒被李鳳娘抓破了臉沒辦法上朝,趙惇借口思子悲痛,在后宮躲了整整七天,同時又請國丈李道和國舅苦勸,李鳳娘才勉為其難的答應了一半
她答應,可以由禮部主持殮喪,但必須請高僧名道布道場講經,所以葬禮不是一般的不倫不類而趙振的銅槨銀棺也是在這個前提下,由造辦局打造的
連皇帝都惹不起李鳳娘,何況是大臣所以皇后怎么說,造辦局的官員就怎么辦,也因此,趙振的棺槨也造的不倫不類
因為同為鮮卑之后,楊璉真伽與鮮于樞相交莫逆,挖出趙振的墓葬之后,他就半賣半送的把其中的一部分給了鮮于樞。這些在鮮于樞的困學齋雜錄中都有記載
到明初,鮮于氏落沒,再之后,這些東西就流傳于江浙一帶如今存世的不多,各位老師眼前的這口銅槨就是其中一件”
李定安講的不急不徐,與此同時,幾位專家,包括王秘書也在不停的點著手機。
無一例外,都在查李定安所說的這些史料。但他們發現根本就跟不上李定安的速度。
不單單是因為這些史料不在同一家圖書館,而是目錄太多。
就比如一部困學齋雜錄,搜倒是好搜,就在四庫全書里,但沒有一鍵到達的鏈接,所以要先翻開四庫全書,再翻開史部,再翻史評,再翻雜類載記都還沒翻到,李定安就講過去了。
沒辦法,只能分開查,你查第一本,他查第二本好不容易查到具體資料,正準備看,卻發現研究室里沒聲音了
謝教授下意識的抬起頭“李定安,繼續講啊”
“啊”李定安反倒被問懵了,“謝教授,我查到的就這么多,都講完了”
講完了
謝教授愣了愣,看了看手機里的資料,都不知道說什么了。
同樣的,其它幾位也反應了過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個頂個的懵。
要說沒講清楚
那就是睜眼說瞎話了,李定安有理有據,條理清晰,個個都聽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是李定安查到的資料不全
別開玩笑了這些資料橫跨宋、元、明、清四朝,上下近千年,涉及七八個分類,有正史、野史、筆記體史、雜記、史評、詩評、話本可謂是全的不能再全,多到不能再多。
正因為全,也正因為多,也正因為在場的都是頂級的專家學者,所以他們才明白其中的難度不比大海撈針的難度低多少,所以別說一夜,給他們一個星期夠不夠
這還得是給他們配個經驗相當豐富,相當給力的助手團隊的前提下
楊教授皺了皺眉頭“真就只用了一夜”
“確實就是一晚上不過運氣比較好,國博的兩位同事也非常專業,所以查的很快。”
撿漏當然得看運氣,但從來沒聽說,查資料找證據也要看運氣的
楊教授呵呵一聲,直接把“運氣好”三個字過濾掉。然后看了看成司長,又轉過頭,看了看正樂呵呵的吃瓜的馬獻明,一臉的狐疑“馬所長,國博的資料員有這么專業”
馬獻明差點笑出聲扯什么淡
方志杰和舒靜好真要那么厲害,還能留在國博早進部委了
厲害的是李定安而已。
要不然為什么他研究的進度那么快
不單單是研究方向沒有偏差,實驗數據沒有錯漏,更因為論證索引的資料查的快。
他只是大致的瀏覽了一遍相關學術和故宮以及國博的資料庫,就跟印在了腦子里一樣。但凡需要的時候,一個助理兩個資料員才準備挨個資料庫的翻,李定安一口就能指出具體的目錄,具體的索引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