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上電視
李定安解釋的很清楚,網友們也很給力,查出來的信息越來越多。
動靜也越來越大了,現場不是一般的熱鬧,直播間里更熱鬧一家之藏,半座故宮,真就長見識了
遑論項氏仿古之精、之博,項墨林的造假手段之登峰造極等等,讓人嘆為觀止。
就比如騙過無數行家和專家的“新瓶接老底,新胎貼老釉”的拼接瓷,還比如用“一分為幾”“移花接木”等手法弄出來的半真半假的名家字畫。
更比如將老紅檀木刨成薄板甚至木紋紙,貼到紅酸枝乃至松、柏、楊、柳等家具上,以及“一瓢清、兩瓢明、五瓢六瓢到大秦”的銅器,等等等等,凡市面上能見到的傳統的仿古手法,項氏是無一不通,無一不精。
說句大白話就沒人家不能偽造的古董。
而且手法更老練,做工更精致,區別只在于原料和工藝古代當然沒那么化學品,更沒有什么機器,當然只能用天然材料和純手工。
這樣一來,品相當然更自然,仿真度更高。
包括項式的商業運作手段,不夸張,連李定安都佩服不已的馮攸然,與人家比都只能算小兒科。
所以那句話怎么說來著別覺得你好像很了不起,其實全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藏友和網友們議論紛紛,震憾之余,對項墨林也是佩服至極,說他不愧是“被兩朝皇帝點過贊的男人”。
專家們的感受則又不同項墨林是很厲害,仿古造假的手段不可謂不高,不然不會青史留名,震古爍今。但即便如此,他造出的東西在李定安的雙眼之下依舊無所遁形,這又意味著什么
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就是這個意思
這還是與古人比,要是換做同行呢
李定安問了,但那對男女沒說,所以沒人知道他們之前找過那些專家,哪些學者,但至少清楚來這里之前,那本手抄本做過好幾項科學檢測。
像c14、熱釋光,還有碳分子元素分析、質譜色譜和同位素,以及反輻照x光檢測這些都是如今最為先進,最為權威的古董檢測技術,這在古玩界、鑒定界都是公認的。
在這些儀器給出“正確”的結論的前提下,李定安依舊抽絲剝繭,去偽存真,找出唯一的疑點,并順藤摸瓜,刨樹挖根,最終水落石出,這又代表著什么
本能的,幾位專家都換位思考了一下,但最終,除了嘆氣,就只剩搖頭。
捫心自問,他們可能會看出印鑒好像不太對,但看到這么多的科學檢測結果之后,百分之百會打退堂鼓,甚至會產生懷疑會不會是自己看錯了,會不會是自己的經驗不足,或是知識儲備不夠,東西發生過自己不了解的變故,所以才會產生這種現像
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哪還需要考慮
當然是說幾句模棱兩可的結論,再恭維一下,然后小心翼翼的把人送走。
但換成李定安呢
事情已經發生,結果就擺在這里,長眼睛的都能看到。
再細一琢磨,他們與李定安之間的差距,好像不僅僅是眼力、經驗、鑒賞水平、專業能力,還有信心、氣度、情操,以及品德。
所以,即便心里再不想承認,也不得不豎個豎個大拇指,再暗暗道一聲佩服
塵埃落定,滿堂嘩然。
藏友們依舊很興奮,七嘴八舌的說個不停,但這里是展覽會,不是菜市場,主辦方自然不能任由這么鬧騰下去。
有負責現場的工作人員維持秩序,李定安和幾位專家也幫著勸導,吃瓜群眾總算想起自己是來干嘛的。
然后,該閑逛的閑逛,該淘寶的淘寶,該鑒定的鑒定,專家們也各就各位。
接著,其他五位席位前又開始有藏友排隊,李定安這里依舊空空蕩蕩,方圓三米內連個人影子都見不到。
古怪的是,和他聊天的人倒是挺多,全都是抱著東西排在其他專家面前的藏友,不是歪著腦袋就是伸著脖子,請教的盡是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問題
李老師,瓷器看著挺老,但表面反賊光是怎么回事
李老師,銅器上的銹倒是挺多,但不怎么綠,看著反倒有點黃
李老師,木雕怎么老出汗,動不動還會炸個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