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刻在那兩句詩的下面,標準的楷書繁體,很普通。
這是款,應該也是制壺主人的齋號,問題是,李定安竟然有點眼熟。
能給他留下印象,肯定有來歷
稍一思索,李定安想了起來就回饋粉絲那次,給賣毛筆的小姐姐哦不,給錢金玉挑了一方陶硯,殘的就剩下三分之一,依舊值四萬。
殘硯底上就刻著這樣的兩個小字硯齋。
這是明中時期陶器大師時朋的齋號,而他最拿手的并非陶硯,而是陶壺。與之相比,他兒子時大彬更有名,是“明代紫砂四大家”之一。
相傳嘉靖之前,紫砂壺還不叫紫砂壺,叫紫陶壺或供春壺,就是時大彬往紫泥里摻砂,首創“調砂法”,才有了“紫砂壺”這個叫法。而且方型壺也是他首創,之前不論是瓷壺還是陶壺,一律都是圓的
嗯,摻了砂
李定安眼皮一跳好家伙,時大彬的壺
時壺最顯明的特點,不就是“砂粗質古肌理勻”
說直白點壺表面全是砂,滿身的疙瘩
哈哈,就說周主任怎么看那么久,越看越興奮,中間還朝他老爹招了招手
因為撿大漏了
現在再看,怪不得這壺這么難看,工藝還這么糙
這絕對是時大彬早期的作品,估計當時他的“調砂法”和“泥片鑲接幾何體方型壺專用制法”還在調試階段,技藝不是很成熟,所以才燒成了這樣。
這么一想,丑怕啥,越丑才越值錢,因為搞不好這玩意就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方型壺。
既便不是,就憑“時大彬”三個字,這把壺賣個幾百萬也輕輕松松
2019年,保利京城夏拍,時大彬的一件菱瓣圓壺拍了兩千兩百萬。
去年春天,西冷印社在滬上拍了一件時大彬的紫泥平肩素身壺,那件沒摻砂,屬于他青年期的作品,也沒有銘刻詩句和圖案,更沒有款,成交價都要一千九百萬。
再往前,落槌價上千萬的比比皆是,成交價最低的是一件殘器拳頭大的一只龍鼎壺,但耳斷了。2018年美國拍的,成交價三十萬美金。
沒道理連件殘器都比不上
“看不上”
李定安晃了晃,把壺往馬扎底下一塞,“那我要大姐,五萬六對吧”
“對,五萬六”
“掃碼”
“啊你不還還價”
“家里有礦,沒必要”
真的假的,剛那銅鏡你怎么一砍就砍一半
第一次碰到這樣的買家
大姐還愣著神,手機“叮咚”的一聲,再一看五萬六一分不少。
“不是小伙子你真買”
“大姐又不想賣了”
“哪有,東西擺這快兩天了,問的就沒幾個,我高興還來不及就是就是怕你太年輕,沒看準”
嘖,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又碰到一實誠人
“大姐放心,我眼光超準”
李定安掏出筆,飛快的寫了張紙條“您以后有看不準的東西,盡管來找我,不收錢”
“搞得像專家似的李定安,起這名的是不是很多,怎么有點眼熟”
眼熟就對了
李定安笑著點頭“可能”
大姐隨意的收起紙條,又開著玩笑,“看東西就算了,要是賣東西,我肯定找你”
其他不說,就這爽快勁就少見。
“好大姐慢走”
李定安賊熱心,還幫著收起了攤。其實也沒多少東西,就兩馬扎,大姐說要送給他,李定安說他們也馬上要走,就沒要。
雷明真全程圍觀,兩顆大眼珠子滴溜溜的亂轉多少年了,他還不了解李定安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看大姐人不錯,丫的不好說破,又覺得過意不去,就想著結個善緣。
換種說法撿大漏了
大姐剛走,他就急不可耐的把壺從馬扎底下掏了出來“有來歷”
“對方型壺知道吧”
“廢話”
李定安呲牙一笑“這把是老祖宗”
雷阿珍一臉懵逼啥玩意,方型壺的老祖宗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