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擅畫遠峰,多作平遠寒山,畫法簡煉,筆勢鋒利,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看鎮紙上面煙林清曠,氣象蕭疏,山林的顏色比云還要淡。
范寬師自李成,風格卻截然相反擅用重墨,畫風深暗勢沉,晦暝浩莽,這鎮紙上面的近景全是這種,不仔細點,連哪里是土哪里是石都分不清。
迥然不同的兩種畫法,卻應用在同一幅畫中,難得的是沒有割裂感,對比異常顯明。
肯定不是這兩位畫的,因為時間不對這方鎮紙雖然不是老板說的“清早”那么晚,但也沒到宋朝那么早,至多在明代早中時期。
字也寫的不錯,有趙體之風,卻更加清麗瘦硬,字勢勁挺,力度十足,如銀鉤鐵劃。都說見字如見人,看這書法風格,就能猜出書寫者的幾分性格剛直坦蕩,鏗鏘有力
再看內容
所寶者名節,所重者君親。
居弗求安逸,衣弗擇故新。
不清不濁,無屈無伸。
就只有三句,像是贊語,又像是座右銘。意思不難理解,與書法風格如出一輒坦蕩、爽直
這么一想,倒有點像是自評。
想了想,感覺對這幾句詩沒什么印像,李定安繼續往下看。
先看胎,確實是白瓷,但胎色白中帶灰,胎體厚重,器形粗狀,說明制胎工藝和設計水平都不怎么樣。
再看釉,典型的明代“釉上五彩”瓷,既高溫燒成素胎,出爐后再在胎上面做畫,然后二次入爐低溫固化。
燒制水平同樣一般,釉層太厚,透明度不是很高,帶有明顯的龍泉窯晚期的特點,又借鑒了一些磁州窯“白地黑花器”的燒制工藝,風格有點雜。
再結合時代背景,恰好符合元末明初時期龍泉窯的風格創新能力日漸不足,就只能借鑒。但借的越多越是四不像,做工也越來越粗糙,銷量自然就越來越差。
真就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明早中時還偶爾開幾爐,到明中后期,龍泉窯就徹底絕了跡。
以此推斷,這一件就是明早中時出自明代浙江一帶的民窯鎮紙,品質只能說一般。惟一可稱道的也就是畫色比較鮮明,畫工也挺不錯,嗯字也不錯
不過標簽是沒提畫,也沒提字,只介紹是明代龍泉窯的釉上五彩瓷,估價十二萬。再看鑒定人,確實是文博會的專家,但不姓杜
正看的仔細,身后突然傳來“吼嘍、吼嘍”的怪響,扭頭一看周教授面皮發紫,雙手拄膝,大口大口的喘著氣,跟剛跑完馬拉松似的。
不遠處,周慶兩條腿邁的飛快,“嗖”一下就到了跟前,額頭上閃閃發光,細一瞅,滿滿一腦門的汗。
不應該啊,也就二三十米嗯,這眼神
死死的盯著鎮紙,恨不得吞了。
好家伙,原來你們找的是這東西
原本沒怎么在意,只是覺得這上面的畫風有點怪,都還沒看完,父子倆就像惡瘋的狗見了肉,傻子也知道怎么回事
今于就是拼著耗一點積分,也要把這玩意給研究明白了
頓然間,李定安打起了一百二十分的精神。
嗯,這畫
唏,這字
咦,這詩
每多看一點,李定安的眼睛就亮一分,漸漸的,跟通了電的千瓦燈似的。
他看的越認真,周教授就越緊張十有八九就是這一件。
釉上彩白瓷,釉面不凈,胎體發黃,器形粗壯典型的元明時期的龍泉窯瓷。
畫風仿的是北派山水的畫法嗯,好像還有點“卷云派”的風格。
還有那幾句詩,字有些小,當時沒怎么看清楚,就聽老杜念叨了一句不清不濁,無屈無伸。
這不就對上了
剎那,周教授就咬住了牙,恨不得照兒子臉糊上幾巴掌讓你仔細點,仔細點,結果呢
甚至人家都坐到了這里,東西都上了手,你都沒發現
周慶腦門上的汗滲的更急了費盡心機,絞盡腦汁的設了這么一出局,眼看東西就要到手,卻從半路殺出了個程咬精
從哪冒出來的你嗯,怎么這么年輕
周教授也有點奇怪就這年歲,怎么也不該是行家,但看他這鑒定的手法,絕非三年兩載就能歷練出來的。
正詫異著,那年輕人“哈”的一聲。
仿佛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臉上盡是恍然大悟“就說怎么這么古怪”
父子倆心里“咯噔”的一下,周慶沒忍住,硬是擠到了跟前“哪古怪了”
想知道
偏不告訴你
李定安呵呵一笑,鎮紙往攤上一擱“老板,便宜點”
“真買”
“廢話不是”
賣家精神一振,“唰”一下比了個剪刀手,氣勢極足“二十萬”
“成交”
“嗯哈哈眼拙了”
“等會”
“哈哈”的是賣家,“等會”的是周慶。
李定安置若罔聞,不緊不慢的拿出手機“老板,來,結賬”